本報記者 趙有良 汪 锳
一份情緣,跨越山海,雖相距千里,卻讓兩地聯系更加緊密。近年來,以蘇陜協作為契機,南京與商洛兩地深情牽手,對口協作不斷深化。“四方雙結對,共建示范村”的開展,讓秦嶺腳下的小村莊——山陽縣法官廟村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示范村莊,也成為山陽縣鄉村振興的樣板,為書寫寧商情誼增添了精彩的一頁。
11月8日,天空中下著蒙蒙細雨在法官廟村油菜種植示范基地,只見村民們在翻犁好的田地里忙碌著,有的用鋤頭挖窩,有的丟底肥,有的栽種油菜,呈現出一派搶抓農時的繁忙景象。
“公司發揮科技優勢,改變過去傳統農耕模式,按照‘一季水稻一季油菜’的發展思路換茬耕種,在稻子收割后,立即種植慶油3號。”丹山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文根說,種油菜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實現高產高效種植,畝均綜合收益達到3000元,而且油菜地還是游客打卡點,每年到了油菜花開的季節,就有許多游客來此游玩。
丹山源農業科技示范園是“四方雙結對,共建示范村”活動開展以來,法官鎮實施的第一個蘇陜協作項目。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其中蘇陜協作項目資金700萬元。
在園區的產業孵化基地,廠房上方紅色的“以科技賦農,以產業興鎮,以助農、帶農、富農助推鄉村振興”標語格外醒目,油脂車間、粉條車間、大米車間、掛面車間、成品庫等一字排開,氣勢恢宏。“為了延長產業鏈條,我們在種植的基礎上,建成了這個占地15畝的孵化基地,建設6條農副產品生產線,主要加工當地的綠色有機食品。”徐文根說。
美麗鄉村發展離不開產業的“穿針引線”。法官廟村地處秦嶺南麓,氣候溫和,適宜水稻、油菜、芝麻等糧食和油料作物生長,過去群眾零星種植,農家小作坊加工“小打小鬧”,農產品沒有商標品牌,銷售困難,群眾收益微薄。去年“四方雙結對,共建示范村”工作開展以來,南京市六合區龍池街辦積極想辦法、出主意,傳授經營理念,在資金、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先后向丹山源農業科技產業孵化基地投資220萬元,解決了企業廠房建設、機械設備等難題,法官廟村也抓住合作共建機遇,積極探索“荷蝦共生”立體種養和水稻油菜輪作種植模式,大力發展立體農業,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綜合種養基地。“荷種國”牌清水小龍蝦養殖面積達350畝,年總產量10萬斤,綜合產值300多萬元,帶動50多名群眾穩定就業。
“在結對幫扶工作隊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還積極發展康養產業,開展中藥保健品研發、加工與銷售。”法官廟村黨支部書記楊偉介紹,目前村上發展艾草700畝、核桃700畝,林下種植魔芋、樹莓、覆盆子,秋桃園套種油葵,目的是延長產業鏈條,實現長短產業結合,讓當地的群眾能穩定增收。2021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30萬元,人均純收入12530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法官廟村還充分挖掘旅游資源,引進生態旅游項目等特色休閑產業,走農旅融合發展路子,以旅強農。
綠樹碧云,山奇峰秀;草木青翠,小溪歡唱;千畝荷塘里,花木搖曳生姿;月亮灣瀑布濤聲轟鳴,潭水波光粼粼……行走在鄉村公路上,迎面而來的鄉親的笑意寒暄,隨處都能感受到生態、人文的印記。農旅融合形成的生活美學,讓法官廟村煥發出無限新生機,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后花園”。
近年來,村上依托豐富的水域資源,以田園風光定位,著力打造“秦嶺原鄉·田園法官”。村集體經濟實體法官廟村農旅開發有限公司,對村內閑置民居統一租賃回收,對村落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和集中改造,先后建成了荷塘觀光、農事體驗、稻田農耕、油菜花觀光旅游線,打造茶文化體驗區、時光隧道、七星茶莊等一批網紅景點;開辦了茶文化主題餐廳,將茶文化與草編、竹編、藤編、釀酒等農耕文化相結合;成立了旅游公司,民宿、客棧、手工藝制作等多種行業紛紛興起,發展農家樂10多家、傳統文化業態展示28家、民宿15家,當地群眾在土地流轉后留村打上了“旅游工”,吃上了“旅游飯”。
去年以來,村上成功舉辦了采茶節、插秧節、龍蝦捕撈節、秋收節等系列鄉村旅游助農活動。大量游客的到訪,打響了法官廟村的旅游名號,各類新興旅游業態也為當地群眾打開創收新門路。
在“四方雙結對,共建示范村”中,法官廟村還積極挖掘梯田風貌農耕文化、躍進渠文化、茶葉文化、千畝荷塘荷文化和張法官道醫文化,建成法官廟村鄰里中心、
村衛生室、文化廣場等服務陣地;落實移風易俗“1423”專項行動,開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淳樸好客的村民還組建起了廣場舞隊、健身隊,熱情歡迎八方來客,鄉風文明也煥發出新氣象。法官廟村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全國森林鄉村等系列榮譽稱號。11月4日至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來此調研,對村上的發展和治理給予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