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男 王夢圓
如今,走進山陽縣延坪鎮楓樹村,一棵棵茶樹,一個個茶園,一座座茶山,正鋪就一條前景廣闊的鄉村振興之路。
近年來,楓樹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全面盤活集體資源,積極引進經營主體,拓展吸納社會資本,引導群眾主動參與,不斷做大做強紅楓、延豐、延坪、秦南茶葉企業和合作社,全村茶園面積陸續擴大到1.2萬多畝,年產值近1000萬元,形成了以小溝、高橋、楓樹、楊河4個組為核心的延坪鎮楓樹村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
資源變資產,確保資源活起來。楓樹村位于延坪鎮北部4.5公里處,距山陽縣城80公里,村域面積12.7平方公里,晝夜溫差大,水質優良,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這些都為茶葉種植、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茶園都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交通極為不便,加之管理粗放落后,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較低,茶葉產出效益差,茶品單一,只生產綠茶一個品種,夏茶和秋茶全部浪費。針對這一現狀,楓樹村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按照“村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扶貧模式,“四支隊伍”堅持以“三帶三創”為抓手,將全村248戶老百姓鑲嵌在茶產業鏈上,通過流轉農戶或者村集體經濟土地,使得茶園土地能夠集中連片便于種植和管理。通過一系列舉措,土地資源變成了資產,讓村民實現了多環節、多渠道、多形式增收。
資金變股金,資金流轉快起來。楓樹村以“產業提質增效、茶園規模擴大、生產條件改善、觀光茶園打造、增加群眾收入”為目標,由合作社墊資300多萬元修建生產道路等基礎設施;村上投資60萬元,購回茶籽7.5萬公斤,免費發放給農戶。與農戶簽訂茶葉購銷協議,以協議價收購鮮葉,統一對外銷售,農戶只負責日常種植、管理和采摘,兼顧了合作社與茶農的利益,實現合作社和貧困戶的雙贏。目前,已有209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入股聯營,其中貧困戶83戶參與入股,36戶在茶葉專業合作社務工。
農民變股民,經濟效益提起來。楓樹村為了更好地調動農戶的積極性,為農戶持續穩定增收找到一條好路子,村集體動員所有農戶積極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茶園參股等多種形式,與村內5家茶葉合作社進行聯建聯營共同發展,推動茶園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經過合理估值、量化折股,村上核定農戶股份,共折股5750股并作為原始股,投入延豐等5家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提升企業發展實力和水平。
通過“三變”改革和“三帶三創”模式,楓樹村盤活了農村土地資源,帶動了閑置勞動力就業,進一步釋放農村發展活力,為當地村民穩定持續增收找到一個合適的路徑,最終實現“三變”改革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共進、共同發展,實現了戶均年增收1萬元的目標,并將楓樹村打造成全鎮乃至全縣產業帶富的明星村,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楓樹村通過調查、研究、論證、分析,在現有茶葉品種的基礎上,大膽引進高端安吉白茶,在保持獨特傳統加工工藝的基礎上,積極學習新技術,提高新產品質量,增加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闖出了自己的茶葉新品牌,使白茶產業成為延坪鎮一大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延坪鎮春季種茶如火如荼,立足于當地茶葉資源優勢,楓樹村積極響應建設綠色經濟的號召,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將通過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將產品從粗放型轉換為名、特、優、精產業化的集約型發展,以充分提高茶葉的附加值,并將五大茶廠及周邊茶農基地進行聯合開發,以提升茶葉產業整體水平,持續穩定帶動茶農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