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16年商洛市最美鄉村醫生周敏鋒
南 星
“一根針,一把草,一雙赤腳遍田野。”這是20世紀50年代對鄉村醫生的描述。如今,在農村,依然還有醫務工作者,在看似平凡的崗位上,堅守著自己的理想信念,將健康和平安送至每個農戶家中。有人說,他們是“田間的天使”,也有人說,他們是“幸福的使者”。
“我就是這些留守老人的女兒,再苦再累我也高興,只要他們健康長壽。”這是洛南縣城關街道辦八里社區鄉村醫生周敏鋒說的,十幾年來也一直是這樣做的。她在日前揭曉的2016商洛最美醫生、護士、鄉村醫生評選結果中,獲得“最美鄉村醫生”稱號。
在城關街道辦八里社區,提到周敏鋒,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出生于1977年的她,從小在農村長大,鄉下群眾飽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畢業后她毫不猶豫地報考了醫學專業,畢業后她放棄了留在縣城的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考取執醫資格證,2005擔任了原城關鎮廖塬村衛生室鄉村醫生。
鄉村醫生,平時接觸的不是老態龍鐘的老年人,就是鄰里鄉村的婦女孩子,預防保健、慢病隨訪基本成了周敏鋒的主業,帶著醫療器具,走東家跑西家,忙的不可開交。對全村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她堅持每人每年至少隨訪、回訪5次以上,隨時掌握患者身體狀況,不厭其煩的說教引導,教會他們及親屬掌握日常預防和保健知識。在小兒手足口病高發期,她深入各家各戶為孩子測量體溫、消毒殺菌,宣傳疾病防控知識,引導家長正確預防。
很快,周敏鋒精湛的醫術在這個小村迅速傳開,一傳十、十傳百,鄰近村莊的群眾也來找她看病。有一次,孫溝村張金健的孩子,因患先天性心臟病,在西安手術返回后,浮腫高燒,家屬心急如焚,就來請周敏鋒連夜出診,寒冷的冬夜,她步行3公里山路,上門為孩子診治,孩子病情得到了緩解,連續一個多月,她每天上門為孩子檢查、輸液。山路不好走,冬天天黑的早,她就讓丈夫陪同她一起出診。
2014年8月,原廖塬村一組70多歲的老人尤鳳琴,突然出現頭暈癥狀,加之身患增生性關節炎,腿腳行動不便,親戚將她送來時病情異常,周敏鋒沒有推脫拒收,而是立即診斷、及時救治。老人清醒后,在感謝周敏鋒搭救她的同時,又擔心沒人照看她,而周敏鋒便極力安慰老人:“您別擔心,就把我當作您的女兒,由我來照看您”,老人非常感動。之后的一個多月,她既當醫生又當護士,每天按時給老人服藥、掛針,就連上廁所,也要靠她攙扶。老人躺在床上吊針,她就一邊陪老人聊天說寬心話,一邊為老人做飯。經過一個月的精心治療和貼心照料,尤鳳琴老人恢復了健康。
原廖塬村屬坡塬地帶,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近年來一些村民先后搬遷,加之年輕人常年外出務工,村子里留下的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全村104戶380多人及鄰近兩個村群眾的看病治療、疾病預防,就全靠周敏鋒了。村衛生室就設在已撤并的村小學院內,條件及其簡陋,由于全村人口少,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相應減少,村衛生室入不敷出,然而,周敏鋒依然對這些留守人員堅持上門看病、上門送藥、上門隨訪、上門宣傳,不論白天還是晚上、炎熱還是嚴寒,只要群眾打個電話或托人捎個口信,她就及時趕到。親戚朋友多次勸她:“衛生室地理位置太偏僻,又不賺錢,你一個人呆在這兒,讓人操心,你還是換個地方,生意也會好些……”她總是一句話,“我搬走了,這些群眾看病咋辦?”時間久了,也沒有人再勸了。茶余飯后,人們總是說,“敏鋒這娃太實誠,一年掙的錢連她自己也養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