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商洛供電局山陽分局照川供電所副所長王治民
王治民,人稱"蔫怪"。說他蔫,是因為:一雙布鞋、一套工作服不離身,不修邊幅,少言寡語,出土文物似的;說他怪,是因為:五十多歲的他,上桿就像一溜風,裝盤架線,樣樣都是行家里手。知道他的人都說他是心里裝著大家,唯獨沒有他自己,為農電事業甘愿負重的"老黃牛"。
以身作則 狠抓管理
農電體制改革前,王治民在山陽縣城附近的葛條鄉電管站任電管員,他所管的臺區,各項經營指標年年被站上評為先進,電價控制在全鄉最低水平,深得群眾的贊揚。農電體制改革時,由于他出色的表現和過硬的工作作風,他被山陽供電分局聘為一名農電員工,破格提拔為副所長,被分到剛從嶺南小水電自發自供區接管,條件最為艱苦的照川供電所上班。
初到所上,用電管理的混亂狀況被他想象的更為嚴重,部分職工還沒有完全走出舊體制的束縛,思維依然停留在體改前的經營模式下,管理簡單粗放,所上工作停滯不前。為了掌握轄區的情況和管理上的癥結,他和所長數九寒冬,騎著摩托車, 2個多月時間內,跑遍了照川鎮18個村75個自然組,走訪了大量的用戶。線路狀況差,事故報修率高,線損居高不下,3條10千伏線路平均線損達到20%以上。好多村組電壓質量差,村民購的磨面機等設備無法正常啟動。所上管理混亂,人心渙散,部分職工把工作當"副業"。鄉鎮單位和村組干部無表用電,用戶電表無表箱,私拉亂接,竊電現象在一些村組普遍存在,群眾交費意識差,電費不能及時清,全所低壓線損出奇的高達40%以上。
天生敢碰硬、敢較真的王治民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和所長苦苦思索著如何讓照川供電所盡快從困境中走出來的"良方"。
他首先從人員的思想認識抓起。經常這樣告訴職工:"只有加強和完善內部管理,提高售電量,降低線損,才能有效益,才能提高大家的待遇"。白天,他和職工們一起施工、收電費,晚上逐個談心,了解和掌握每位職工內心的真實想法,并悉心聽取他們好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完善和建立安全生產、指標完成、優質服務等各項管理制度,抓好落實,用制度規范管理。
半年多的時間里,他整天都和職工摸爬滾打在一起,他的家在離照川鎮120余公里的山陽縣城,一年到頭很少回家,妻子怪他是一個不顧家的人。2009年11月的一天,妻子將電話打到所上,吼著要王治民接電話,"咱家的黃姜都爛到地里了,屋里十幾天都摸黑,你整天管人家的電,咱家的電你管不管?"說著電話那頭就聽見了妻子嗚嗚的哭聲。
王治民強忍著心頭的愧疚,悄悄掛斷了電話,他叫來了在一旁值班的劉升學,"升學,給你嫂子打個電話,問問我家里的情況,我不好意思再給他解釋。"
劉升學撥通了電話:"有你沒你有啥兩樣?你就把供電所當家吧!"還沒等升學說話,電話那邊就是一頓臭罵。
"嫂子,我是升學。"
"嫂子讓你見笑了,我家就沒停電,五畝黃姜出錢讓人早挖了。三個月不回一趟家,我是惦記他的胃病,是想讓他回來拿剩下的兩個療程胃藥。能讓群眾用好電,是治民的光榮,也是我們全家的光榮。"
多少年來,王治民不知道放棄了多少個節假日在所上值班,讓其他職工休假,享受和家人團聚的快樂。工作上,他主動要求所長讓他管理線損最高的10千伏晏馬線,包的低壓臺區是最遠、基礎設施最差的30余公里以外的石佛寺鎮板廟村,在他的言行影響下,職工的思想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都覺得跟他在一起干工作有奔頭。
- 相關閱讀
-
無相關信息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