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記者 馬澤平)8月5日下午,火辣的太陽依舊炙烤著大地,山坡上放眼望去,莊稼大面積枯死,核桃樹葉子開始枯黃,不少未成熟的核桃青果也掉落一地。鎮安縣米糧鎮八一村支書張朋義和鎮上選派第一支部書記阮班龍照例把一桶桶裝著25公斤的山泉水裝上皮卡車,剛剛裝滿,他們就鉆進蒸籠似的車里,從村委會駛向干旱缺水群眾的家門口。
八一村處于鎮政府所在地,轄6個村民小組2070人,其中4個高山組218戶散居在東西走向的縱深15公里的旱陽坡地帶上,水源稀少,46戶屬嚴重缺水,全靠天然聚水飲用,每逢旱季,人畜飲水特別困難。“我工作20多年,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干旱的天氣,村里人畜飲水都出現困難。”阮班龍說,持續40多天的干旱天氣,讓本就缺水的八一村更是雪上加霜。
車在五保戶張新秀家門前停了下來。70多歲的張新秀行走不便,和40多歲的眼瞎兒子張榮干相依為命。由于持續的干旱,張新秀家門口的自來水已經十幾天沒流水了。兩支書下車后,打開車廂,一提一蹲,裝滿25公斤山泉水的塑料桶就上了肩。記者也提起一桶,費了好大力才把水扛上肩,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上百米的小路,卻越走越吃力,氣喘吁吁,直不起腰。
“張大媽,給你們送水來了。”滿頭銀發的張新秀趕忙出門迎接,溝壑縱橫的臉上露出笑容,顫抖的手緊握住張朋義不放,眼神充滿感激。兒子張榮干也忙著用拐杖探尋凳子,拿給送水干部坐。“我們還忙,你缺水就讓人捎個話給我們。”說完,二人便匆忙離開。
阮班龍沒想到,鎮黨委選派他到八一村擔任第一支部書記,就面臨特大旱情。村委會一班人多次商量后,即刻組織農戶為有條件的組尋水源開挖蓄水井。在縣水務局和經貿局的大力支持下,該村目前已修蓄水池(井)三處,鋪設管道1.6萬米,初步解決了108戶人畜飲水的難題。對于沒有水源的高山組37戶,村支記張朋義用自己的皮卡車,每天和鎮村干部一起往返送水,不計任何報酬,這樣送水已經持續一周了,而自家幾畝玉米地有澆水條件卻忙的顧不上。
一個多小時過去,到了八一村四組,路邊枯死的苗木隨處可見,和火烘烤過沒啥兩樣。四組組長夏宜禎早就在路邊等著,他邊卸水邊告訴記者,看到縣上和鎮村干部都這么積極為缺水百姓送水,作為組長的他也積極承擔起了留守老人狄方連和張長榮的送水任務。“每當把水送給那些行動不便的留守老人,看到他們高興的樣子,我們做組長的心里就很欣慰。”夏宜禎說。
下午六點多,送水的最后一站是山坡上的狄方林家,老人80多歲腿腳不便,50多歲的兒子身體也不好,下山取水往返得6里路。善于在山路上顛簸的皮卡車幾經周折,只能停在狄方林家一里之外的地方。為了便于爬山,張朋義和阮班龍只好抬著兩桶水前行。“這兩桶水才上百斤,但小路難走,腰直不起來,還要防止路滑。”攀著樹梢,走在前面的張朋義說。
中途停歇了兩次,才到了狄方林家,火辣的太陽也落山了,此時兩支書的衣服卻被汗水淋濕了。“這兩桶水夠我們家吃上一天,太感謝你們送水上來。”口渴的狄方林說完,就小心地從桶里倒了一杯喝下去。“這山泉水就是甜呀,拉上來不容易,我一點也不能浪費。”老狄隨口還說起了順口溜,“老天不長眼鬧旱災,干部送山泉卻有情,桶桶清泉得細發用,滴滴流淌著干部的心。”
夜暮時分,返回時,聽到不久將有一場雨的消息,兩位村干部高興了起來,他們就在車上商量著下一步引導群眾生產自救,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