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飛云向記者介紹正在修建的大棚
商洛日報訊(見習記者 余婷 張萍)陽春三月,萬物復蘇,是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季節,經寺坪鎮鎮長的引領,在龍嘴村一處正修建著的保溫棚處,記者看到了正在忙活的汪飛云。青春、陽光、充滿自信,是汪飛云給大家的印象。
80后的汪飛云和眾多同齡人一樣,曾經懷揣夢想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他在外面打拼闖蕩數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正如汪飛云所說的“人就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去闖蕩和磨練,去努力嘗試實現夢想。”
家鄉巨變思回鄉
上個世紀90年代,大學生村官制度從無到有。2008年3月,國家計劃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大學生村官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這隊有志扎根農村建功立業的大學生們,是一場難得的“及時雨”。1984年出生的汪飛云是丹鳳縣寺坪鎮趙塬村人,2008年在陜北的一所大學畢業后,便留在陜北打拼,當時正值大學生就業困難時期,各種考試熱使就業充滿了槍林彈雨。汪飛云沒有跟隨考試熱潮,他選擇了自主擇業。在陜北的四五年間,他給別人打過工,自己創業開過會計公司。也是在這幾年間,他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家鄉的變化,以前下了雨便泥濘不堪的小路如今已變成寬敞平坦的水泥大道,鎮子上的街道也新裝了路燈,修了廣場,一棟棟移民新居更是搶眼。
看到家鄉的巨變,汪飛云從不同渠道了解到近年來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他打算回到自己的家鄉去。他說,家鄉養育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勤勞淳樸的品格,自己很想為家鄉做點什么,很想干出一番事業來,在外面無論好壞,總感覺是在漂泊。與其在外面漂泊打拼,不如回到家鄉踏踏實實的從零做起,農村的發展空間大,可能更利于自己施展拳腳。
二次創業正當時
去年9月份,汪飛云通過參加村官考試,被安排到臨近自己村子的丹鳳縣龍嘴村,做一了名普通的村官。村官的主要工作是接收農林技術、畜牧養殖技術遠程教程,并組織村民們觀看學習;打理村上的黨建工作;幫助村委會處理村上矛盾糾紛及其他日常事務。多年的社會經歷,使他干起這些工作來游刃有余。期間,他了解到縣、鎮兩級對當地的大棚雞產業非常支持,幫助養殖戶征地貸款,還有企業提供雞仔并負責回收和技術指導。在丹鳳的許多鎮上都有養殖大棚雞。他到自己工作的村子上動員群眾,但大家沒人敢養。一方面是成本大,另一方面怕擔風險。他打算自己在村上帶個頭,就開始東奔西走,到鐵峪鋪鎮養殖戶去實地考察,與丹鳳華茂公司聯系,了解具體收售情況。說干就干,一切了解清楚后,就在龍嘴村的公路邊上,在鎮、村的幫助下征了六畝多地,12月份開始動工修建3座保溫棚。
記者在采訪時看到3座大棚的框架已經建成。據汪飛云介紹,目前的建設狀況人工費和材料費投資了18萬元,大棚主體結構已經完工。蓋上塑料紙后基礎工程就全部竣工了,塑料紙已經訂購好了,加上人工費,3個大棚共計得投資22萬元。“這個產業很有前景,周期短,還有商家提供雞仔并負責收購。”汪飛云告訴記者,到四月中旬他的大棚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全部飼養肉雞。丹鳳華茂公司會負責配送小雞仔,每只雞仔1.1元到1.5元。上一次雞仔40天到45天就可以銷售,一年能上六次雞仔,中途公司還會派人來進行養殖技術指導和病情防治指導。
“目前最要緊的活是加快大棚建設進度,如期投入飼養,下一步我設想成立一個合作社,現在到處都在發展一村一品嘛,我想幫我們的村子搞一個增收的產業,這是我長期以來的夢想。曾經自己也有過創業經歷,讓我的夢想再一次起航吧。”汪飛云說,大學生村官有優勢也有劣勢,作為其中一員,應該努力發揮自己比普通群眾多掌握一些科學文化知識的優勢,在實踐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