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縣長吳懷玉和縣醫院職工交流醫改情況
柞水縣醫院醫生在出院患者家里回訪康復情況
柞水醫院護士正為一老年患者做護理服務
柞水醫院全景
本網訊(記者 馬澤平 通訊員 凌娜 張紅梅)與2009年相比,住院病人人均費用由3280元降為2900元;藥占比由49.3%降為41.2%;自費藥品比例由9.6%降為2.3%;床位由120張擴大到200張;住院病人量從3427人次上升至6000人次;門診量從47493人次躍升至80000人次。這是柞水縣醫院醫改后的幾組專業數據。一組組高低變化的數據中,不難看出老百姓從醫改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看病難、看病貴"已被醫改這一宏觀調控的巨手逐漸揮之遠去。
政府投入 醫院改革強基石
近年來柞水縣委、縣政府始終保證醫院硬件設施"供血路徑"暢通,讓公立醫院大膽舍棄市場效益,注重社會效益,落實惠民政策,大刀闊斧地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這一痼疾。
據了解,柞水縣醫院爭取國家財政和醫院自籌資金,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入1600多萬新建了6000平方米的門診綜合樓,改建了1200平方米的傳染樓,擴建了1600平方米的"120"急救中心;投資1000多萬添置了西門子雙排螺旋CT、美國GE DR、數字隔室透視機、德國西門子全身高清晰彩超、日本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大型醫療設備共計30余件,完善了醫技檢查水平檢測手段,提高了診斷效率。
為了讓柞水縣醫院醫改輕裝上陣,不背或少背包袱,柞水縣政府每年還拿出100多萬財政資金用于柞水縣醫院職工工資和醫院醫改相關補助。"政府給公立醫院投資,就相當于給老百姓投錢。這樣從根本上打破了‘醫藥養醫'的體制,既解決了醫院的建設發展問題,又調動了醫護人員的積極性。"柞水縣衛生局汪華群局長介紹。
制度改革 破解群眾看病難
2012年12月11日上午,記者走進了柞水縣醫院門診大廳,和藹可親的導診員正耐心細致地為患者提供導診咨詢服務。掛號室、收費室、各門診科室、檢查室、休息廳等,人來人往,病患眾多,服務便捷。一位正在巡查的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方便群眾就醫,醫院優化了就診流程來提高效率,門診坐診醫生都是主治以上的資深醫師,患者啥時看完病,醫生啥時才下班。
一位醫改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充分調動醫院職工的積極性,柞水縣醫院醫改領導小組于2012年7月出臺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推行全員聘任制和崗位管理,按照"人才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原則,實行競爭上崗。為了能留住患者、服務患者,讓醫院彰顯活力,該院推行合理公平的《績效工資分配實施方案》,績效分配向臨床一線、優秀人才、關鍵崗位傾斜,適度拉開分配檔次。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源泉,該院內科室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醫院人事改革前該科室每天40來個病人,現在已經發展到70多個病人。內科主任王觀華是一位骨干醫生,有科室管理經驗和大局意識,不怕吃虧,身先士卒。他為落實制度,也相應在內科以崗定責,帶領科室人員以服務迎來患者,患者就醫數量在短短幾月里快速增長。服務好了,患者多了,有時重患來了沒有床位,他親自給一些病情稍輕的患者做工作動員出院,這樣既為患者省下費用,又讓重患得以住院,良好的醫患關系也建立起來了。
"醫改前柞水醫院內科是比較忙的科室,但內科醫生收入是醫院中游。"醫改后又是什么情況?醫院一位負責人拿著該院十月份的績效工資統計數據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線骨干技術人員該月收入比行政后勤人員要高出30%左右。內科醫生張高峰對記者說,"績效分配激發了我們的工作激情,迫使我們主動去學習,提高技術水平服務于患者,經常星期六、日都繁忙,但是大家沒有怨言。改革后內科的績效工資都躍升至院里的前三名了,大家干勁也更足了。"
良好的制度把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等要素與績效分配有機組合起來,充分調動全院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有效地化解了百姓看病難的問題。以前檢查需要一兩天,現在除特殊情況外,所有檢查基本在幾小時內就能完成;以前病人做手術要等,現在手術安排緊了,病人術前住院時間短了;以前住院病人少,現在病員不斷增加,醫院將原計劃要拆除的老門診樓,又改造增添了兩個病區,接治病人比前幾年翻了兩番。
讓利于民 百姓看病不再貴
"原來生個娃順產花費1000多元,剖腹產至少要花3000多。現在住院生娃根本不花啥錢。"在產科住院部里,喜得"千金"的柞水縣石甕鎮東甘溝村村民閔吾麗,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國家政策帶給她的實惠。
"讓群眾看病不再貴,我們的選擇是盡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僅8月份取消藥品15%的利潤差價后,住院患者單次費用支出平均減少10.8%左右。"醫改辦一位負責同志說,要讓公立醫院真正姓"公",柞水醫院首先從控制醫藥費用入手,讓患者明白消費,實行藥品采購"三統一"和藥品零差率銷售、次均費用限額控制等措施,讓老百姓真正體驗到了改革所帶來的實惠。"
為了降低看病費用,柞水醫院探索臨床路徑管理,對確診符合臨床路徑管理病種的入院病人,納入臨床路徑管理,通過制定檢查、診斷等標準化的診療規范,引導和規范醫務人員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合理用藥,提高了醫療質量,降低了醫藥費用。該院制訂了嚴格的《臨床用藥管理辦法》,嚴格執行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對臨床使用抗生素進行遴選,將原來56種削減到31種。采取各種方法措施控制藥品費用比例,對大額處方、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處方在全院通報批評,并進行處罰。這些措施使醫院抗生素的使用比例和強度,都遠低于衛生部的要求。
在五官科病房中,柞水縣下梁鎮新合村二組56歲的李龍秀大媽倒睫毛到柞水縣醫院作手術。五官科的醫生給李大媽用了很廉價的普通抗生素藥,李大媽女兒擔心那種抗生素藥消炎效果差,傷口會感染,就要求用昂貴的抗生素藥。主治醫生就從藥理知識方面仔細講解,讓患者家屬放心,這種低檔抗生素不會影響治療效果的。"藥費確實降了!我做倒睫毛手術六天了,馬上就出院,醫藥費才1000多元,報銷后估計自己能花三四百塊錢,前幾年同村的一個做這手術花了近兩千元。"李大媽告訴記者,自己手術后第三天晚上九點多傷口棉紗脫落了,一著急就摁了呼叫器,本以為當班護士會來處置,哪知道主治大夫親自跑來,笑瞇瞇地幫她包扎了。從和大夫的閑聊中,李大媽才知道主治大夫盡管不值班,但為了便于服務患者,經常晚上巡查到十一點才離開。"他們挺辛苦的!住院期間,大夫和護士照顧我們比兒女們還要細心。說真的,我沒想到能受到這樣的關照,確實得感謝這些好醫生、好護士!"
該院嚴格執行新農合政策以及"三保"病人住院管理辦法,嚴格控制抗生素用量,對于報銷范圍外的自費藥品,貴重特殊材料等確因病情需要使用的,實行科主任和患者雙簽名制……這一系列嚴格的規定措施,招招準確、針針到穴,直指百姓看病貴的痼疾。
優質服務 放眼未來迎小康
柞水縣醫院著力打造"院有重點、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的專科建設新格局,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等形式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不斷提高醫務人員業務水平。該院還設立了人才獎勵基金等激勵政策,用于引進人才和培養優秀人才,增強醫院可持續發展能力。據統計,近年來,醫院共選聘70多名專業技術人才進入臨床一線工作,選送十多名業務骨干到西安西京醫院、省人民醫院、省紅十字醫院等地進修或培訓,先后邀請省內外二十多名專家來院內授課。在省內外專家的帶動下和對口醫院支援下,后備人才隊伍培養健康呈梯級發展態勢,一些新技術、高難技術在醫院得到了廣泛應用。
營盤鎮一名前列腺增生的患者,需做前列腺電氣化切除術,該手術,在西安大醫院需費用預計在一萬五至兩萬左右。2012年9月16日,患者來柞水縣醫院住院后,醫院聘請省上專家和柞水縣醫院聯合手術,只花費了4000多元,合療報銷后,病人自己只花了800多元。
為了提升優質服務質量,醫院專門建立了回訪制度,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定期舉辦公休座談會,讓社會各方面人士提出意見或者建議,醫院及時修正優質服務措施和內容。柞水縣干佑鎮北關村一組80歲的五保老人柯新義,患有陳舊性心梗、快速房顫、胸腔積液等多種慢性病,兩年住院兩次。2012年11月14日心臟病嚴重發作,柯老由其侄子柯希望送至醫院,就享受了一次全程的優質服務。醫生診斷后,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老人柯新義享受一站式綠色通道,不交錢就住上了院。老人侄子柯希望介紹,老人住院期間連洗頭、剪指甲這樣的事護士們都去做。合療辦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像柯新義這樣的五保老人,醫院每年要接待診治200人左右,他們享受的護理和普通病人都是一樣的。
記者采訪當日,幾位工程師正在給柞水縣醫院調試數字信息化網絡。目前柞水醫院按照全省醫院信息化建設要求,建立醫院信息化管理系統。正在調試的工程師告訴記者,該管理系統涉及面廣,接口升級后可以實現醫療信息的全程追蹤和動態管理,達到簡化患者的診療過程,優化就診流程,并可提供遠程專家會診業務,將減少病患來回轉院就診的幾率,不僅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患者不出縣就能得到很好地診治。
柞水縣醫院實在的醫改,改活了醫院風貌,改出了百姓看得到、摸得著的實惠,改來了政府、醫院、患者三方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2012年該院婦產科被評為陜西省"巾幗文明崗",近日該院被評為陜西省新農合"三合理"工作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