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于柞水這樣一個山區農業縣來說,新修基本口糧田主要面臨三大難題:一是思想轉化難。部分退耕群眾一旦拿上國家的糧錢補助,就產生了等、靠、要思想,艱苦創業意識逐漸淡化。二是建設資金難。新修的基本口糧田以石坎梯田為主,部分地方甚至石料和土方都要異地拉運,畝均基本口糧田建設成本高達上萬元,全縣每年新修、提高和建設其它配套設施資金總缺口高達上億元,而我縣2009年地方財政收入僅7500萬元。三是群眾組織難。群眾素有農忙務農種田、農閑務工掙錢的習慣,農村留守人員多以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為主,組織群眾建設基本口糧田的難度很大。面對這些難題,我們采用整合各類資源的辦法,努力尋求解難之法、破題之策。在促進群眾思想轉化方面,我們整合宣傳、培訓、典型示范等資源,抓導向、造氛圍,進村入戶大力宣傳建設基本口糧田的目的、意義及政策;抓教育、提認識,引導農民破除"等、靠、要"思想,增強主人翁意識;抓典型、激活力,通過典型引路的辦法,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在解決資金難題方面,我們按照"黨委領導、政府統籌、項目整合、用途不變、渠道不亂、捆綁使用、各記其功"的思路,握指成拳,集中財力辦大事,依據基本口糧田專項規劃,對在退耕區內的各類涉及基本口糧田建設的水土保持、小型水利建設、農田建設、土地開發整理、農業綜合開發、以工代賑、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小流域治理等屬部門分頭管理的項目進行整合使用,連片治理,改變了過去"撒胡椒面、下毛毛雨"的投放方式,產生了1+1>2的效果,彰顯了資金投入產出的最大效應。近兩年,縣財政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每年投入基本口糧田建設的資金達2000萬元,縣級相關部門通過項目整合每年投入基本口糧田建設資金達6000萬元以上。同時,我們采取稅收優惠等激勵手段,兩年間共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4000萬元投向基本口糧田建設。通過多渠道的資金匯流,基本破解了基本口糧田建設的資金瓶頸制約,這種擴盤增量的支農資金整合的思路和做法得到了國家財政部的肯定和推廣。在整合建設力量方面,我們堅持政府依托項目抓點示范、篩選具有一定資質的優秀施工隊伍常年在項目區施工、對所有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實行規劃建設和承包經營同步進行的辦法,調動各方面建設口糧田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了項目大集中、資金大整合、政府大投入、社會大參與、群眾大建設的格局。從2008年到2009年,基本口糧田建設高標準超額完成了任務。
"九分山"上促增收
鞏固退耕還林現有成果關鍵是解決農民的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給農民活路,林木才有生路"。一方面,我們注重提高基本口糧田的產能,重點抓好糧食高產技術普及和高效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農產品加工區和農產品市場體系,大力推動農業增長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勞動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資本投入轉變,農業生產由主要依賴自然生產向發展可控的設施生產轉變,農業經營由分散的家庭經營向專業化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使有限的耕地實現產能的最大化。目前,全縣通過土地流轉形式,新建了匯生源、金臺、杏坪等一批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園,建成了匯生源生態農業公司、億升核桃公司等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綠色農產品基地32萬畝,培育各類綠色農產品專業村30個、大戶900余戶,全縣從事綠色農產品生產、包裝、銷售的農戶達到1.2萬戶,占到全縣農戶總數的32%。另一方面,我們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的原則,積極探索生態優勢與經濟發展、退耕還林與農民增收項目的對接模式,因地制宜培育與生態建設相協調的后續產業,既保障了耕地能退得下,又促進了農民能致富。一是林藥間作模式。針對柞水林多地少、林藥伴生資源豐富的實際,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充分運用退耕還林政策,把中藥產業開發與退耕還林、天然林管護、公益林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建設非根和非根莖類中藥材基地,探索出了一條林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全縣發展以五味子為主的木本藥材野生撫育和人工種植22萬畝,并建設了盤龍生態產業園,扶持發展了一批帶動能力強、經營機制活、有市場競爭力的醫藥龍頭企業,以此來消化利用地產藥材,提高產品附加值,被專家譽為"柞水模式"。二是林果結合模式。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大力發展既具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林果基地。全縣建成核桃基地鄉鎮10個、專業村20個、專業戶5000戶,板栗基地鄉鎮12個、專業村40個、專業戶1890戶,核桃、板栗經濟林基地已發展到55萬畝,年產量5萬噸,匯生源、億升核桃等示范龍頭企業迅速成長,農民人均林果增收近800元,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產業鏈。三是林下養殖模式。在栽植速生豐產林或經濟林的同時,大力引導農民林下種草養畜和直接林下養殖,推廣種草養畜、飼草調劑等技術,配套發展畜牧業,有效彌補了農民因退耕減少的收入。全縣發展畜禽養殖大戶2221戶,建成"百萬只土雞、十萬頭生豬"基地2個,扶持農民養殖合作社14個,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個,帶動了全縣畜牧業蓬勃發展。2009年,退耕農戶人均牧業收入410元。四是生態旅游模式。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堅持把生態旅游產業作為縣域三大主導產業之一來培育和發展。全縣已建成了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姜家溝森林公園、東坡森林公園等一批生態旅游景區景點和錦苑盤谷山莊、秦韻度假山莊等配套服務設施,這些依托生態資源新建設的景區景點已與柞水溶洞、鳳凰古鎮等旅游區形成了三廊六區九點的大旅游格局。全縣引導退耕戶發展農家樂和土特產品經營1000余戶,戶均增收5000余元。今年以來,全縣已接待游客85.25萬人,旅游直接收入220萬元,實現社會綜合效益2.96億元,旅游這一新興朝陽產業正在我縣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