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釗 蔡干孝 何 平
鎮安縣按照“突破發展、和諧穩定”的思路,圍繞民生促發展,改善民生求突破,積極探索富民、惠民、親民新路子,有效改善了民生,促進了和諧。
幫民富民,做帶領群眾致富的引路人
堅持“三力”并舉,科學走好富民之路。通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不斷探索和努力,至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21.79億元,是1978年的51.8倍,全縣固定資產投資9.84億元,是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投資總額的12.2倍和1978年的225.6倍,全縣財政總收入969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918萬元,分別是1978年的52.9倍和38.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85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1元,分別是1978年的4.7倍和10.7倍,全縣經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近兩年,縣上啟動了新農村建設、推進一村一品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使農村經濟發展日趨加快,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同時,積極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優化經濟政策環境,全縣以商貿流通、餐飲住宿、社會服務、信息通訊為主的三產服務業迅猛發展,城鄉消費市場日趨繁榮,各種經濟類型并存發展,居民消費不斷擴張。目前全縣已有各類批發零售商鋪、飲食業、服務業網點5600個,就業安置從業人員13760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23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9.4倍、10.1倍和45.8倍,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8.32億元,約是1978年的100倍。
惠民利民,做化解群眾難題的解困人
該縣以實施“民生八大工程”為契機,為民解難事、辦實事,破解了一個個困擾群眾生產生活的難題。
注重解決就學就醫難題。普及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占全縣總人口的13.4‰,適齡兒童和少年入學率分別為99.98%、98.52%,青壯年人口非盲率達99.24%。扶持職業教育,職教中心向經濟發達地區年推薦安置畢業生200余名,高中教育跨越發展,學生上不起學的現象基本消除;公共衛生體系健全,率先在全省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縣參合農民24.6042萬人、農民參合率98.63%,累計受益農民46.1萬人次、享受報銷資金3822.3萬元,地方財政醫療救助農村貧困人口854人110萬元,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逐步緩解。
注重落實社會救助與保障。目前,參加醫療、生育、工傷、失業、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53131人,社會保障覆蓋率達31.2%,累計發放城鎮低保金25625戶82000人2071.8萬元、農村低保金9474戶18000人1480萬元,發放五保供養金327萬元、棉被2000床、棉衣3000件。轉移農村富余勞力實現勞務輸出4.9萬人創收1.5億元,城鎮新增就業、再就業694人。云鎮、達仁兩所敬老院完成擴建救助流浪人員568人,和諧鎮安的建設成果極大地惠及了困難群眾。
注重改善民居滿足民需。縣城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農村“安居工程”穩步實施,累計移民搬遷4894戶33564人,建成便民橋403座,通村水泥路通路率達97.6%,啟動32項供水工程解決人飲困難14950人,城鎮、農村現人均住房面積從1978年末的8㎡、13㎡增至23.9㎡、29.5㎡,城鎮廉租房補貼兌付116戶365人149535.6元,20個農民健身廣場、文化站建設工程啟動,25個農民書屋工程建設完成,城鄉廣播、電視、移動通訊覆蓋率分別達95%、96%、100%,計生技術、防疫保健水平明顯提高。
親民愛民,做改善群眾生活的貼心人
重心下移察民情。以黨員先進性教育和干部作風紀律教育為突破口,縣、鄉兩級政府重視向下看民情,發揚政府機關察民意、解民憂、辦民事的優良作風和公務員親民、愛民、為民、惠民的職業美德,堅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農村、貼近群眾、貼近農民,及時就群眾關注的吃穿住行、子女教育、就醫看病、就業養老等熱點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為全縣決策實施“民生十大工程”貢獻了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