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種種問題完全可以讓真正的書畫家作出反思。書畫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度惡性下降,一半是對中國書畫的不了解,另一半是中國書畫家對作品的不負責任。盡管我們現在以“走穴”當紅的書畫家能賺取中國的人頭錢,但它卻以犧牲了專業性要求為代價。正是這個原因,一個嚴肅的畫廊和嚴肅的評論乃至美術館的學術主題展,是書畫進入社會不可或缺的程序,沒有這一點,就等于沒有收藏的專業性。
寫實油畫
寫實油畫“最好懂”
這個圈子里,沒有人把自己叫做寫實畫派。這些畫家在繪畫時,并沒有想自己屬于哪種畫派。比如要畫一個長得并不漂亮、但很善良的女人,畫家的目的是把她的本質提煉到畫布上,只有完全寫實、一點不走樣地畫出來才能達到畫家追求的效果,完全是根據對象的需要。比如畫螃蟹,如果很寫實地畫出來就已經很漂亮了,完全寫實畫出來,比寫意畫更有表現力。畫家往往是根據不同的表現對象而選擇表現手法的,并不是機械地追求某種風格。寫實油畫的畫面處理要通透干凈,技術要求自然很高。寫實是一點不能走樣的,要求畫得非常細,一點處理不好,就會又膩又臟。
繪畫技術的高超,也正是寫實畫派走勢強勁的重要原因。當代寫實油畫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觀,易懂易看。寫實畫家筆下形象的造型準確、色調真實,高技術含量提升了他們繪畫的品質,這正是贏得市場高價位的關鍵。一張好的寫實油畫,創作起來非常不容易。
照相機永遠不可能替代繪畫,寫實畫派在中國有廣泛的受眾群。寫實油畫在繪畫基礎上賦予了作者的思想內涵,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齊白石說的“太似媚俗,不似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一直被我們引為經典的藝術追求境界,這也概括了中國傳統的藝術觀。藝術家看到大山大河,和自己心靈碰撞產生的“跡畫”,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痕跡,但始終遵循著天人合一的中國藝術追求。
寫實油畫有兩個極端:一端是“最高級的攝影”,另一端則是徹底的抽象。其間有很多點,每個畫家只是選擇了一個點而已。
但在中國傳統的審美意境和品評標準中:意、神、妙、能是藝術品的四個境界,而“能”為最末。照相寫實主義,以其超人的描繪功底使人嘆服,但有時也會因為缺乏主體意識的表現和“神似”之美,沖淡了油畫藝術獨有的魅力,因此在專業領域的評價并不高。
油畫材料不可取代
自油畫誕生之日起,便擔負起了“再現”的使命。它是應表現空間、質感、色調而生的。它的不斷完善也正是以此為目的展開的。我們對油畫這個概念的理解,也同樣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的。同理,它的存在自然也應以此為前提。
但是,經過了印象派的洗禮后,似乎出現了新的現象,油畫開始不那么注重再現這個傳統了。例如,塞尚的探索,讓油畫走上了一條陌生之路。隨后,伴隨著畢加索、蒙德里安的出現,更加堅定了這條道路。從他們的作品上,已很難找到過去作為油畫材料本身所特有的東西。取而代之的是思想形式的東西高于一切。這時的作品雖然還是叫做油畫,但只是個名詞罷了。
油畫材料過去那不可取代的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似乎到了可有可無的境地。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未必。因為我們嘴上稱呼為油畫的東西,它是由顏料加上油作為媒介劑、描繪客觀事物的畫種。描繪客觀的現實物體是它的優勢,表現其他形式的東西不是它的任務,那也不叫做油畫。油畫材料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它的存在意義。
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存在油畫,寫實性的描述將始終伴隨其左右。這首先是從材料本身來看。其次,還要從社會的大環境來看。我們身處的當代,正是多元化的時代,當今的主要問題是大眾和藝術的距離還是那么的遙遠。但是,面對著眼花繚亂的世界,觀眾最易接受且喜愛的始終都還是寫實藝術,這一點卻是恒久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