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世紅說:“有時候那些不明情況的購買者會把我帶去的夜光杯放在腋窩下看是不是發出夜光。他們一聽這夜光杯是武山鴛鴦玉制成的,就搖搖頭說這是仿制品。”車世紅的意思不言自明,沒有品牌、沒有完整產業鏈的自足式作坊始終是個短板。
車世紅說,要把用鴛鴦玉生產的玉器產品打造成品牌,就需要整合玉器加工資源,集中優勢,延伸玉器加工、銷售鏈條。“但做大做強鴛鴦玉玉器產業,需要政府來牽頭,小作坊永遠都只是小作坊。”
農民產業
自給自足的分散經營式作坊
武山鴛鴦玉學名“蛇紋巖”,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形成斑斕的色彩,呈墨綠、絡綠、翠綠、橄欖綠、熒光淡綠等多種顏色,暗映天然紋理。“蛇紋巖” 在武山儲量極為豐富。據地質部門勘測,在東起武山城關廟兒灣,西至鴛鴦鎮東北,連綿十五公里的盤龍山一線,儲藏量約3.2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鴛鴦玉的生產最早可追溯到秦漢之際,現在陜西碑林博物館陳列的秦始皇所用御碗、酒斛便都是和鴛鴦玉相類似的蛇紋巖雕琢而成。盡管鴛鴦玉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如此深沉,但鴛鴦玉的制作卻始終維持在村民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下。
“現在就是當地一兩個村莊以小作坊的形式生產,主要是政府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路子,再說這個產業沒法普及,就那么一個地方有玉石,別的地方都沒有,如果政府投資做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我們也正在規劃,準備把鴛鴦玉產業做大。”武山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宋吉代說。10年前,武山國土局將邱家峽山坳里的礦山承包給了私人。以此形成的一個畸形鏈條是,挖玉人挖玉就必須給承包者交錢。車德元說,挖玉人每挖3噸玉石,其中一噸賣的錢就要給承包者。
正如車德元所說,武山鴛鴦玉器幾乎是一個農民產業。從事這一行業的都是農民,掙錢致富是鴛鴦玉器產業蔓延的背后動力。到如今,當地約有從業人員一千多人。整個車川村玉器年產量達120萬件,但產業依然是以作坊式分散經營的方式存在。龐大的并未找到致富之門的農民群體,仍然是這個行業低廉勞動力的充沛來源。事實上,在整個武山縣山丹鄉附近已形成了一系列鴛鴦玉器制作村落,并以鄉土社會的熟人網絡蔓延著。
產業空心
陷入空心混亂狀態產業鏈
正因為缺乏有效的扶持和規范,在武山,不論是開采,還是加工好的鴛鴦玉成品銷售,一開始就陷入了產業鏈的空心混亂狀態,也為整個行業的未來挖了陷阱。
以挖玉為例,沒有專業的探測工具,挖玉人只能靠自己的經驗判斷,各自為陣。往往是浪費了人力和財力,成功者靠的也僅僅是運氣。沒有規劃的開采則讓當地渭河峽谷兩岸的環境不斷惡化。
而在夜光杯以及其衍伸的產品里,盡管鴛鴦玉制成的玉器在不斷滿足著市場上那些想當然的新奇要求,但當地人并不認可這種做法,而在市場上,他們又不得不倚靠它。因此,鴛鴦玉小作坊以及自由式的發展對當地玉器產業的另一個影響是,正規的制作業被完全瓦解,但卻沒有更好的產業出路。武山玉器業的產品標準一直為市場左右,“市場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因此從未在生產階段留下過什么行規。“鴛鴦玉產業一直不能壯大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缺乏政府的規范和資本的薄弱。”一位玉器廠老板這樣說道。
“因為具體的規劃還沒有出來,這個行業暫時還得不到政府的支持。雖然從業者眾多,但因為作坊式經營很小,一家每年的營業額能上十萬元已經算是行業中的中上階層。政府收不到多少稅,也談不上什么扶持。”武山縣委常委陳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