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2月25日,鎮安縣春季開學報名第二天,柴坪鎮松柏小學開始了往日的熱鬧。嶄新的三層教學樓里,幾個老師正在用多媒體設備上開學第一課;紅綠相間的塑膠操場上,孩子們歡快地做游戲、打籃球、跳皮筋;可透視鐵藝圍墻下,綠化帶里的花草樹木正在迎春吐蕊……
“學校的變化太快了,轉眼間就成了村上最漂亮、最大氣的建筑。”剛走下課堂,滿頭銀發的老教師熊太平指著身后的教學樓樂呵呵地說。熊老師在松柏小學工作了38年,就在一年前,他眼前的學校還是一所破舊不堪的農村小學。“以前磨木公路穿校而過,將松柏小學分為操場和教學區兩部分,學校顯得十分窄小,房子也大都是上世紀90年代留下的破舊瓦房,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而他記憶最深刻的是,學校房舍緊張,幾個老師要擠在一間低矮的房子里做飯,經常弄得一屋煙霧,熏得人直流眼淚。“現在好了,老師們都在飯堂里吃飯,每月交生活費就行了,省事不說,還吃得好,有營養,天天都有肉。”
中午12點,記者走進寬敞明亮的餐廳。六年級學生程思哲,嚼完一口米飯和一筷香噴噴的青椒肉絲后,才靦腆地告訴記者,“每天帶肉的兩菜一湯,比家里的飯都要好吃。”他說,學校的變化給他們帶來的驚喜很多。從去年下半年起,學校的操場搬進了院子,還進行了軟化,他們再不用提心吊膽穿過公路上操了。原來全校住宿男生擠在一間宿舍里,現在變成了8個人一個宿舍,里面還配備了儲物柜、更衣鏡,很舒適。教室的變化最大,以前雙人坐的舊課桌、板凳,現在也變成了嶄新的單人桌椅,學習不受同桌影響;更重要的是,教室里安裝的多媒體設備,讓老師教得省時,他們也學得更輕松。自從有了微機室,他們了解到了更多大山以外的奇聞趣事。
家門口建起了現代化的學校,自然吸引了許多在外地讀書的學生返校就讀。村民李曉惠過年時,看到松柏小學建得這么好,就將孩子轉回來上幼兒班。“丈夫出門打工,我以前在縣城租房照顧孩子上幼兒園,一年下來學費、生活費、租房費用等要兩三萬元,現在把孩子送到松柏小學很省錢,我還能利用空閑照顧老人、種點莊稼。”李曉惠說。僅去年9月和今年春季,從外地轉回松柏讀書的孩子已超過10人。
松柏小學校長彭發田介紹說,以前,學校除了南京市政府援建的兩層400平方米的教學樓外,其他的舊瓦房一直是修修補補。去年縣上投資200多萬元,新建了三層教學綜合樓,翻新了舊教學樓,挖山遷墳將操場從公路外移到院內,學校整體進行了軟化、綠化,還建起了標準化的計算機室、宿舍樓、標準化餐廳等。“在這樣美麗的校園中,看到老師們安心工作,孩子們快樂學習,作為校長心里很自豪。”彭發田說。
記者發現,在鎮安,像松柏小學這樣大變樣的農村小學到處都是,就連許多教學點也都實現了軟化、綠化、現代化。鎮安縣科技和教育體育局辦公室主任程功祥感慨地說:“‘十二五’期間,教育均衡發展和許多教育惠民政策像春風吹進鎮安大山,特別是去年縣政府大力實施‘雙高雙普’,讓這些散落在深山溝里的農村小學發生了巨變。如今,無論是城里還是鄉下,最美的建筑在學校,最寬敞的院子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