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口服板藍根沖劑和按摩迎香穴能否預防禽流感,引起廣泛爭議。吃什么和揉何處能預防禽流感,結果有待科學驗證,這需要時間投入,可眼前有一個預防禽流感的做法卻是確定的,也更經濟易行,更值得提倡和推廣,這就是個人的舉止文明,即不隨地吐痰;打噴嚏和咳嗽時要遮蔽;不要對著他人做“噴壺”;飯前便后洗手;飲食和醫療等行業人員堅持戴口罩……
目前,我們不能完全排除人與人之間傳播禽流感的可能性。這一次的新型禽流感或許不會人傳人,但是作為一種疾病大類,禽流感是有人傳人的亞型的。事實上,如果個人衛生習慣變好了,舉止文明了,禽流感、結核、非典這類呼吸病的傳播就會大大減少。
可這些年來,“隨地吐痰”等陋習,在我國并沒有得到普遍的改正。打噴嚏和咳嗽時能做遮蔽的人更少。許多國家的人都有不對著他人或不在人群中打噴嚏和咳嗽的習慣,如實在忍不住,就會用手紙、衣袖、衣領或手遮蔽口鼻,盡可能不讓飛沫擴散,事后還會向周圍人說對不起,我們能這樣做的人真不多,甚至在電梯和辦公室等狹小密閉場所中,放開打噴嚏和咳嗽者也比比皆是。所以,要預防禽流感、結核、非典這類呼吸病,每一個人都應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舉止,這比吃什么和揉什么更靠譜,更有效。特別是在人口密集、人員接觸和流動頻繁的城市里。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每當突發重大健康事件時,如非典和2005年禽流感流行時,隨地吐痰等不雅行為就會受到很大遏制,這固然有強力宣傳之功,但也有共同利益所致。我們以前認為,即使是被“嚇”出來的,這種好習慣或許也能慢慢形成自然,可剛剛“太平”不久,就很快反彈了。這說明,這些陋習不是改不掉,而是太頑固。這就需要我們反復不斷地推動、鼓勵和監督人們的這些文明行為,也要堅持有效的約束制度和社會氛圍。
現在不少人都知道了什么是公民的健康權,也想做一位“健康公民”,講究飲食,積極鍛煉,關注空氣質量,但令人感到不足的是,一些人對此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維護和愛惜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的層面上,而忽視了高度尊重他人的健康權和積極維護社會的整體健康,這是一個道德的層面,也是一種社會責任的層面,可折射出一個國家、社會和公民的文明程度。隨地吐痰和亂打噴嚏等不文明舉止不僅害人,也會害己,也是缺德丟人,使自己成為疾病傳播中的“二傳手”,人們對此應有羞恥感、罪惡感和負疚感,如這個道理被我們大多數人接受了,并由此促使許多人建立起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們這才真正擁有了抗擊疾病和維護健康的一個法寶。(顧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