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自2013年淡季試行周一閉館半天以來,故宮充分利用閉館時間,及時有效地對古建筑、原狀陳列、文物藏品、展覽設施、基礎設施、安防消防設備等進行檢查、保養與維護,以及對一線員工進行培訓,得到了社會公眾的普遍理解。實踐證明,周一下午閉館的措施行之有效。有鑒于此,故宮博物院將從4月1日起,除法定節假日和暑期(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外,全年實行周一下午閉館的措施。(《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3月19日)
面對人滿為患的故宮,故宮終于開始知道休養生息了,也開始懂得并非每天敞開大門就是最好的選擇,全年實行周一下午閉館,疲勞的故宮終于有喘口氣的休息時間了,有勞有逸,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故宮乎?
但是,保護故宮,僅有“周一下午閉館”還不夠,臨時閉館也僅僅是減少了客流對故宮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還要從其他方面來想辦法和動腦子,才能真的讓故宮輕松起來,舒服起來。
故宮博物院的文化身份極為特殊,既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擁有180萬件文物藏品,涵蓋了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所有門類,具有品級、種類、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其中珍貴藏品多達168萬件,占全國博物館系統珍貴文物(共計401萬件)的42%,這在世界上都少有博物館能與之匹敵。故宮博物院不僅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平臺和窗口,同時也是文物研究、遺產保護、文化傳播和兩岸交流的重要基地,其歷史地位和文化內涵不言而喻。近年兩會上,不斷有委員提案,認為急需在國家層面制定《故宮保護條例》,以緩解故宮在文物保護、古建維護、觀眾安全等方面的壓力,從法律上保護故宮才最有力量,最有效也最能夠獲得執行力,用法律保護故宮不但重要而且可行。
現在平均每日參觀故宮的人數達到10萬人左右,去年五一和國慶黃金周更是實現了參觀人數“井噴”,達到了每日近20萬人,淡季實行周一下午閉館還能夠起到分流的作用,但是旺季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最根本的辦法是研究制定《故宮保護條例》,實行游客總量控制。今年1月1日,《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開始施行。《條例》指出,為解決近年來游客數量超負荷的狀況,在鼓浪嶼核心區實行游客總量控制,從此以后,鼓浪嶼“限客”有法可依,值得故宮參考和借鑒。
由于歷史原因,在故宮內,過去幾十年最多時被多達10余家單位占用,近10年來這些占用單位才不斷從故宮遷出,一些文物建筑回到了故宮管理,比如端門及兩側朝房,大高玄殿和御史衙門等,但是還有一些單位還“賴”在故宮內,不但占用了故宮的文物資源,而且也不利于故宮的博物院形象,為了擴大故宮歷史文化的展示空間,增加開放面積,亟需清理故宮的“釘子戶”,還故宮一個純粹的文物研究、遺產保護、文化傳播和兩岸交流的重要基地。欣喜的是,有相關官員表示,到2016年,故宮博物院將實現“紅墻內無辦公區”,值得憧憬。
在內部的削峰填谷的分流上更值得想辦法。加大提前預約售票的覆蓋率,通過預約、網購和分散購票達到減少并最終取消現場售票的目標;通過分時段售票,使觀眾能夠較為平均、分散地入院參觀,避免高峰時段的過度擁擠;加強與北京市旅游委的合作,充分發揮團體參觀中旅行社的組織作用,通過設計專門的團隊旅游產品吸引游客,增加淡季吸引力,實現削峰填谷,有效疏導人流;內部挖潛,優化院內參觀路線,由實行單向參觀到進一步疏導觀眾在院內有序流動,實行重點區域限行、小循環等;推出短平快的設計路線,包括兩小時、半日、一日游故宮的路線,以加強對參觀人流的疏導,設計更多有特色的參觀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