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降費方案之所以被認為“誠意不足”,主要原因還是主動權掌握在企業手里,而企業是追求利潤的“經濟動物”,就不會完全按照民意期待的力度提速降費
□馮海寧
5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電信日。對于中國億萬網民而言,今年的電信日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實惠”的電信日,北京聯通已經宣布自17日開始,啟動第四次免費寬帶提速(5月17日中國新聞網)。
由于李克強總理多次公開敦促,這一次網絡提速降費的決策效率非常高。5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城市寬帶要免費提速40%以上”等五項舉措;5月15日,工信部提出了14條舉措和2017年發展總目標,與此同時,三大運營商一齊公布了提速降費具體方案。
盡管有運營商稱這是他們“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資費調整”,但三大運營商公布的提速降費方案卻遭遇網民吐槽,認為“換湯不換藥”“誠意不足”。尤其是“夜間流量”優惠被認為是純屬雞肋。筆者以為,提速降費方案之所以被認為“誠意不足”,主要原因還是主動權掌握在企業手里,而企業是追求利潤的“經濟動物”,就不會完全按照民意期待的力度提速降費。但由于高層多次敦促、工信部門施壓,于是拿出了這樣的方案。
顯而易見,我國網絡提速降費的主要責任人是三家電信運營商和各級政府,具體手段是加大基礎建設投入、鼓勵市場競爭、提升技術水平。除此之外,筆者認為,立法者、執法者也要看到各自的責任,主動完善相關制度以及嚴格執行相關制度,大力推動網絡提速降費。
去年,國務院修改完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正式放開了網間互聯協議和電信資費定價的限制,電信資費完全由企業自主定價。這顯然為提速降費打下了很好的制度基礎。但也要看到,法律法規不健全仍在影響著網絡提速降費,必須完善相關制度為提速降費護航。
比如說,有電信專家就指出,目前相關法律長期缺位,通訊設施的建設以及寬帶的網絡覆蓋、傳輸和接入能力等環節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致使通訊設施尤其是移動通訊設施的建設長期處于困境之中。如果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要么會影響到“城市寬帶要免費提速40%以上”的實現,要么會為此付出更大的成本。
眾所周知,假寬帶是一個存在了多年的問題,損害了用戶的權益。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指出,加強寬帶接入服務和資費監管,保護消費者權益,打擊虛假宣傳、竊取用戶流量等行為。其實,保障用戶的寬帶使用權益同樣離不開法律,理應圍繞網速監測、監督投訴制定相關制度,對欺騙用戶的行為加大處罰。
尤其是,要圍繞提速降費完善考核獎懲制度。這是因為,三家電信運營商作為央企,在“寬帶中國”行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理應把提速降費納入業績考核范圍。而各級政府對基礎建設的投入是否到位,也關系到提速降費的成效,所以,應完善政績考核制度,增加電信投入、監管等方面的內容。
此外,網絡提速降費需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反壟斷法要嚴格執行。雖然要推進電信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但無論是目前寬帶服務企業如長城寬帶、寬帶通,還是年內寬帶接入業務開放試點企業增加到100家以上,這些企業都是二三級運營商,基礎電信還是被電信、聯通壟斷,之前這兩家企業就曾遭遇反壟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