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場飯局減少的同時,八小時之外一些私人飯局似乎并未減少。比如,私人會所里的飯局,以個人名義組織的飯局等等,仍隱約可見
□唐衛毅
近段時間以來,不少領導干部因大吃大喝問題而被點名、處分,杭州、麗水等多地紀委亦就領導干部飯局問題發提示、打招呼,一時引起社會熱議。警示越多,邊界越明。隨著各地紀委鐵面執紀,八項規定深入人心,在各地建章立制的探索中,領導干部飯局的“紅線”愈加清晰,公職人員“八小時之外”的“戒尺”也更加明確(5月17日《人民日報》)。
飯局,是我國官場與坊間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無論官場飯局,還是坊間飯局,組織飯局的名目很多,比如,各種名義的接待、宴請、聚會等。我國各類飯局多的原因,一方面是傳統文化使然,自古就有為了聯絡感情、增進交往的飯局文化,且經久不衰;另一方面就是有求于人,辦事所需,也就是常說的辦事飯局。特別是過去一些地方飯局之多,已經到了天天有飯局、頓頓是飯局的地步。比如,曾經有一些基層政府官員就抱怨,每天要接待好幾撥客人,有好幾個飯局在等著,需要趕場子吃,如此馬不停蹄式的飯局環境,自然助長了大吃大喝之風、公款吃喝之風。
自“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再加上中央一道又一道嚴禁公款吃喝的禁令不斷下達,各地公款飯局明顯減少,其中一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高檔酒樓飯店的消費大幅下降,有的已經轉型大眾化。但是,在官場飯局減少的同時,八小時之外一些私人飯局似乎并未減少。比如,私人會所里的飯局,以個人名義組織的飯局等等,仍隱約可見。實際上,正常的飯局本無可厚非,但是現在不少的飯局都明顯目的不純,這種飯局就需要值得警惕。據悉,為了引導領導干部、公職人員合理合規地參加飯局,杭州紀委最近發出提示,為防誤陷“飯局門”應事先“三問”:一問誰埋單;二問和誰吃;三問在哪吃。以此規避“飯局門”所帶來的風險。上述“三問”實際上為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劃出了一道飯局紅線。
其實,給領導干部、公職人員設立飯局紅線非常有必要,這也是防范領導干部、公職人員陷入飯局門的好方法。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吃人家的嘴軟”,其中揭示出的含義就是飯局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吃喝,背后很可能隱藏著借助飯局謀情、謀事、謀權的影子。比如,飯局組織者為何不請那些街頭小販吃飯?非要請領導干部或公職人員吃飯?尤其是在飯局上,等酒過三巡之后,很容易頭腦發熱,信口開河、滿嘴酒話、不能自己,從而讓別人抓住把柄,把自己搞得很被動,等清醒過來,或許木已成舟。這就是紀檢監察部門為何一再提醒領導干部、公職人員要慎吃、慎喝的重要原因。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飯局總要有人買單,而買單人又不是傻子,總要想方設法賺回更多的利益。這恐怕才是各類飯局組織者的真實本意。
作為領導干部、公職人員,還是不要嘴饞,整日惦記著哪里有飯局。有時飯局也是陷阱,弄不好就掉進去,說不清道不明。由此來看,領導干部、公職人員既要清楚飯局的紅線,更要遠離飯局紅線。只要接近和逾越飯局紅線,就容易嘴軟,就難以保持清醒,就會做出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來。所以,領導干部、公職人員要不想在飯局上栽跟頭,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強鑒別力,對一些目的不純的飯局說不,并且在八小時之外,吃食堂的飯、回自己的家、睡自己的床,如此,就永遠不會惹上一身“腥”,也才能始終做到不觸電、不嘴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