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上作出總體部署、采取切實措施、邁出堅實步伐”。法治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度動力和根本保障。貴州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需完成的任務最艱巨的省份之一,尤其需要從市場環境、政務環境、社會環境等重點環節入手,以法治營造加快發展、開放創新的良好氛圍,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預期目標。
以法治優化市場環境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以法治優化市場環境,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越來越成為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性環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這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準確把握,充分揭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法治的內在一致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法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用好,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改革進入深水區,離不開法治護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法治支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運行,離不開法治的規范;人與人之間的經濟交往,需要法治的約束;各種經濟關系,只有在法治條件下才能有序發展。只有不斷加強法治建設,依法規范市場主體和政府行為,依法設定市場主體行為邊界、建立行為準則,為市場主體提供平等保護、創造平等交易的條件,市場主體的權益才能不受侵犯,公平競爭規則才能得到遵守,誠信經營環境才能形成,彌補市場調節缺陷的宏觀調控才能科學有效,按照市場機制分配所產生的收入差距才能得到合理控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公正、健康有序運行才能得到切實保障。
打造高效的法治市場環境。以法治優化市場環境,根本任務是加快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則,使法治規范市場行為、促進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應通過法治保障機會均等和社會公正,在保證市場主體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基礎上,依靠法治手段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調節和縮小收入差距,努力使一切符合經濟規律、能夠促進發展的行為得到保護,使一切違反市場規則、破壞經濟秩序的行為受到懲戒。當前,貴州省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進入后發趕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階段。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是確保全面小康事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的必然要求。應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在法治的陽光下惠及大眾、造福人民。
以法治優化政務環境
習近平同志強調:“政府是執政主體,對執法領域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以權壓法、權錢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問題,老百姓深惡痛絕,必須下大氣力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努力打造法治政務環境,探索出一條政府治理現代化的新路子。
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步伐。建設法治政府,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關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有人認為,搞法治政府建設、打造法治政務環境,會影響行政效率,拖經濟社會發展的后腿。針對這一錯誤認識,應搞好正面宣傳、加強輿論引導,讓廣大干部群眾認清建設法治政府、按照法律規則和程序辦事,盡管有時看似工作進度會慢一些,但有利于形成共識、避免失誤、減少工作中的矛盾糾紛,從而有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建設法治政府,重中之重是劃清政府公共權力的邊界和范圍,做到政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只有行政行為的主體、權限、依據和程序嚴格遵守法律規范,公共權力才不會隨意擴張,政府才能做到不越位、不濫權;只有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法定職能切實履行到位,該管的管住管好,政府才能做到不缺位、不失職。而這些都需要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優化政務環境,推進簡政放權,強化權力制約監督,全面深化政務公開,真正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的要求管理經濟社會事務。
打造優質的法治政務環境。法治水平、法治政務環境是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各級政府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積極打造優質的法治政務環境。堅持依法簡政放權,制定實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切實理順政府和市場、社會、企業之間的關系。凡是市場能夠辦到的都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更好地把權力下放給基層,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依法轉變政府職能,更好地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傾力打造廉潔、務實、高效的優質政務環境,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貴州要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不僅要重視經濟建設,努力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轉型發展,而且要進一步優化法治政務環境,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將法治精神和要求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以法治優化社會環境
習近平同志強調,“努力建設法治中國,以更好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依法治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社會,才能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最大限度地增進人民福祉。
法治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內容。營造更加公平、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保障。法治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維護人民合法權益的“重武器”。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鍵。要依法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建立保證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把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規范公民行為的重要職能全面、充分地發揮出來。保障法律全面正確實施,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暢通訴求表達渠道、滿足人民群眾法治需求、化解社會矛盾、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根本途徑。要敢于直面問題、聚焦問題,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發揮法治調和鼎鼐的作用,從解決人民最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信訪等問題入手,依靠法治強化制約和監督,保證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順利推進。
打造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以法治優化社會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為此,應在“七個堅持”上做實功、見實效:堅持依法調節社會活動中的各類關系,用法律保障和維護公民及組織的合法權益;堅持依法管理社會組織,促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堅持依法做好信訪維穩工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群眾權益;堅持依法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構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防范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嚴格執行維護社會穩定責任追究制度,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堅持依法保護生態環境,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確保生態紅線不被突破;堅持依法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安全生產監管,健全防災減災救災法律制度;堅持做好法治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法治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群眾守法意識、道德意識,自覺在法律和道德的規范下活動,形成社會公序良俗。(作者為中共貴州省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