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犯罪形勢及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網絡詐騙、網絡銷售假冒偽劣及違禁品、網絡竊取泄露個人信息成為互聯網犯罪中排名前三的類型,而被抓獲的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超九成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和初中文化。
本報訊(記者 吳琳琳)騰訊研究院犯罪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陳琴博士昨天在騰訊研究院年會上發布中國互聯網犯罪形勢及趨勢分析報告(2014)。
報告稱,2014年全國公安機關共偵辦各類互聯網犯罪案件15.7萬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27.3萬人,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9.03%和8.33%。根據案件數量、受害者數量、涉案金額、影響度和知曉度五個指標維度分析,2014年中國互聯網犯罪十大類型依次為網絡詐騙、網絡銷售假冒偽劣及違禁品、網絡竊取泄露個人信息、網絡傳播謠言、網絡色情、網絡攻擊、網絡賭博、網絡侵犯知識產權、網絡敲詐和網絡恐怖主義。
2014年網絡詐騙發案區域集中在居民區和銀行,分別占36%和32%,合計近七成。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年齡集中在20歲至40歲,男性占75.1%,受教育程度主要為小學和初中文化,合計占91.22%。即時通信平臺是傳播網絡詐騙信息的最主要途徑,與個人信息泄露相結合的精準式、社工類詐騙高發,網絡借貸平臺的非法傳銷集資類詐騙多發,通過釣魚網站進行的網絡詐騙持續增多。
2014年網絡制假售假、銷售違禁品和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愈演愈烈。售假渠道正向新興的網絡渠道轉移,網購平臺售假行為日趨嚴重,互聯網制假售假模式已基本形成。2014年泄露、竊取、販賣和非法使用個人信息已成為一個地下產業鏈條,其中WiFi是泄露個人信息的重要途徑,釣魚網站仍是個人信息泄露的重災區。
2014年網絡謠言“蝴蝶效應”明顯。網絡謠言往往借助社會對熱點事件的瞬間聚焦而出現“核裂變”式的無限放大,進而引起社會的關注甚至恐慌。網絡敲詐已成地下產業,與網絡造謠相互交織,以“有償發帖”、“有償刪帖”為代表的網絡敲詐行為大行其道。
2014年手機即時通訊類APP成為網絡淫穢色情信息傳播和擴散的主要工具。網絡色情呈現出線上線下相結合和行業化的趨勢。2014年公開型與地下型網絡賭博交織,境內外組織互動形成網絡賭博產業鏈。
報告預測, 2015年中國互聯網犯罪總量將會增加,跨國性互聯網犯罪將會增多,利用移動智能終端實施的互聯網犯罪占比將持續上升,互聯網金融發展引發的犯罪會持續保持高發態勢,與此同時侵犯個人隱私和信息的犯罪會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