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二十條優化措施”要求更科學、更精準、更規范、更快速地開展疫情防控,要把該管住的重點風險管住、該落實的措施落實到位、該取消的堅決取消,充分利用資源,提高防控效率,這是在控制社會成本和提升防疫效率之間找尋出的最優解答。
三年來,我市毫不動搖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以最短時間阻斷疫情傳播,未發生規模性疫情。當前,我市局部地方出現確診病例,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全市上下要嚴格按照優化防控工作二十條措施科學防疫,提高防控效率,集中力量打好重點地區疫情殲滅戰,防止疫情規模性反彈。
要做好常態化監測預警。進一步落實好“四早”,加強對風險崗位從業人員、醫療機構等重點機構和重點人群的監測。快速把風險人員精準識別出來,做到早發現、快處置,有效管控和服務。同時,繼續發揮好村組、社區網格化管理作用,做好聯防聯控工作,加強風險人員排查,堅決做到人員查清、責任落實、管控到位。從實際出發,動態調整完善防控辦法,科學精準劃定風險區域,做到精準封控,努力在最短時間、以最有效的方式阻斷疫情傳播。
要堅持科學精準管控。針對病毒快速傳播特點,優化核酸檢測、流調溯源、隔離轉運等各環節工作,盡快把風險人員篩出來,以更加堅決的態度、更加果斷的措施、更加迅速的行動,堅決控制住疫情。規范管理集中隔離點、定點醫院等涉疫場所和學校、商超、高速公路服務區等人員密集場所,嚴格落實掃碼測溫、戴口罩等措施,強化市場主體監管,提高多渠道監測預警和多點觸發能力,堅決克服簡單化、“一刀切”,堅決整治層層加碼問題。
要完善應急處置體系。加強防控指揮體系建設,細化操作流程。隔離點轉運車輛、工作專班、核酸檢測、防控物資、后勤保障等配套資源力量要常態化待命,一旦發生疫情,要快速反應、果斷出擊,以最小成本實現最大防控效果。建立在應急處置狀態下的醫療服務運行相應的安排機制,全面摸排社區常住人口基礎信息,掌握空巢獨居老年人、困境兒童、孕產婦、基礎病患者等重點人員情況,建立重點人員清單、疫情期間需求清單,及時對他們在疫情處置過程中的就診做出相應安排。
要加強人員力量和物資儲備。要強化對核酸檢測力量、流調力量、隔離資源以及對流動人員管理的統籌,并做好與城市規模相匹配的醫療救治能力的儲備。建立生活物資保障體系,及時制定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封閉小區配送、區域聯保聯供等預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儲備。優化封閉區域終端配送,明確生活物資供應專門力量,在小區內劃出固定接收點,打通配送“最后一米”。根據老幼病殘孕等重點群體需求,制定相應的保供方案,滿足封控隔離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要進一步夯實責任。把防控責任落實到最末端,落細落實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點位的工作,從嚴做好高風險區和居家隔離、健康監測人員精細化管理。持續打造強大的社區治理防線,將城市治理的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區,提前掌握、動員區域黨員、企事業單位干部力量,做好疫情防控專業培訓和應急演練,確保在發生疫情時,能夠更好、更高效地處置。
要著力抓好宣傳引導。督促群眾落實個人防護責任,深入細致地做好政策解讀,使大家牢固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做好自我健康監測,自覺接種新冠疫苗,形成群防群控、聯防聯控的強大合力,才能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