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歐合作穩定性應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望海樓)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以視頻會議形式共同主持第九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雙方確認,愿共同努力,認真落實好習近平主席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視頻會見以及第二十三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增進相互理解,推動中歐經貿領域務實合作,以中歐合作的穩定性應對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
當前,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地區局勢持續緊張,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不確定性繼續增加,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此次中歐對話達成一系列成果和共識,涉及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世貿組織改革、擴大市場開放、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實施、動植物檢驗檢疫、金融業雙向開放和監管合作等諸多領域。這是中歐雙方發出的共同應對全球性經濟挑戰的積極信號。
經貿合作是中歐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中歐建交47年,雖然歷經風云變幻,但一直保持著合作的主基調,為雙方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正能量。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中歐經貿合作逆勢而上,展現出強大韌性與澎湃活力。2021年,中國是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場;歐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歐貿易保持穩定發展,上半年雙邊貿易額達4206億美元,同比增長8.4%,預計全年將保持健康發展勢頭。今年3月,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生效一周年,中國成為歐盟地理標志產品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中歐班列克服多重困難,保持安全穩定運行。目前,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24個國家的190多個城市,形成一張貫通亞歐的物流網,不僅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推動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積極貢獻,還在中歐之間架起一座“生命橋梁”。截至今年6月底,中歐班列累計發送防疫物資1417萬件,共計10.9萬噸。
中歐經貿合作是雙方的現實需要,完全可以實現互利共贏。近段時間,歐洲有人鼓吹“中歐接觸無用論”“中歐經貿脫鉤論”,但歐盟各國普遍對中歐合作充滿期待。中歐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是彼此的機遇而非威脅,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對歐盟而言,多個成員國面臨高通脹和經濟衰退等風險,近期已紛紛調低增長預期。擴大中歐合作,有助于提振身陷困境的歐洲市場信心、提高市場對歐盟經濟復蘇的預期、穩定歐洲經濟和金融市場。對中國而言,加強中歐合作,有助于穩定外部市場,助推中國經濟持續恢復。中歐合作是利是弊,深耕中國市場的歐盟企業最有發言權。中國歐盟商會最近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在華歐企得益于在中國進行創新研發,并將繼續這一戰略。75%的受訪企業表示將增加在華研發投入,另有18%的企業表示會保持現有研發水平。
中歐深化經貿合作,有利于應對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中國和歐盟分別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達17.73萬億美元,歐盟27國經濟總量超過17萬億美元,兩者相加約占世界經濟總量的36%,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時下,全球經濟衰退風險顯現、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地緣政治持續緊張,中歐都不能獨善其身。攜手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真誠加強中歐各領域經貿合作,既能抱團取暖,共同應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金融服務受到的巨大沖擊,也能起到“穩定錨”作用,極大提振全球經濟信心,為后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復蘇提供強勁動力。這也是中歐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應有的國際擔當。
作為多極世界中的兩支重要力量、兩大經濟體、兩大文明,中歐應當維護伙伴關系基本定位,保持對話溝通積極勢頭,凝聚共識,深化合作,共同推動中歐關系行穩致遠,攜手為動蕩變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作者為本報評論員)
張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