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張素)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信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均為電信網絡犯罪的重要“幫兇”。今年上半年,中國檢方起訴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簡稱“幫信罪”)6.4萬人,有力促進電信網絡犯罪源頭打擊治理。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22日披露數據,并指出,2020年10月“斷卡”行動以來,檢察機關起訴涉嫌幫信犯罪案件上漲較快。據統計,2021年的起訴人數是2020年的9.5倍。
進一步分析起訴人員發現,低齡化現象突出,30歲以下的占64.8%,18歲至22歲的占23.7%。犯罪嫌疑人中,低學歷、低收入群體占多數,初中以下學歷占66.3%、無固定職業的占52.4%,犯罪行為主要表現為非法買賣“兩卡”(即銀行卡、電話卡)。同時,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民營企業尤其是科技公司收入較高者涉罪人數持續增加,犯罪行為主要表現為開發軟件、提供技術支持。
最高檢認為,幫信罪案件激增背后折射出一些社會治理特別是網絡治理問題。一是在校學生等三類人員涉案問題值得高度關注,二是招聘、實習、兼職領域涉案問題較為突出,三是設備工具的源頭管理需進一步加強。
檢方對此突出打擊重點,注重政策把握,堅決遏制幫信犯罪滋生蔓延。例如,重點打擊幫信犯罪的組織者、領導者、骨干分子、涉案公司主要負責人和行業“內鬼”。
最高檢稱,正在積極配合立法機關研究制定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推動建立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和法律責任,形成協同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工作合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