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杜燕) 什剎海西海“靜”下來盡顯歷史景觀風貌,市民漫步岸邊感受大運河之美;創新修繕理念和工作方法整體保護長城,打造國家對外開放文化“金名片”;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文化遺產……首屆北京文化論壇將于7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舉辦,力爭打造成為文化領域的全國性品牌論壇,助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論壇上,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將展現在創新保護延展文化脈絡取得的最新成果,讓更多人了解古都北京如何守住北京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保護好、傳承好在歷史中創造、積累和延續下來的優秀文化,讓文化資源惠及更多民眾。
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承載了北京“山水相依、剛柔并濟”的自然文化資源和城市發展記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底蘊豐厚,是北京文化脈絡乃至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度交融的空間載體和文化紐帶。北京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根基,以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為抓手,構建歷史文化遺產連片、成線的整體保護格局。
位于北京市德勝門西什剎海西海的西海濕地公園。 杜燕 攝千年運河滋養流動,講述傳承與發展
位于北京市德勝門西什剎海西海的西海濕地公園,是北京核心城區唯一的一處濕地公園,50余種水生植物及野鴨島的各種鳥類棲息、嬉戲。近幾年來,通過拆除違建、疏通堵點,連通步道,新建七處總計1000平方米的環湖觀景棧道,讓西海“靜”下來,成為市民休憩觀景的親水之地。
湖邊一尊郭守敬雕塑,把游客仿佛拉入曾經繁忙的漕運之地。
據介紹,元代郭守敬在積水潭(什剎海)西端鑿渠東下,修建通惠河,使京杭大運河漕糧自通州白河、經通惠河,直抵京師大都城。如今,西海濕地公園北入口至湖邊郭守敬雕塑之間形成郭守敬之路,同時將原有什剎海入水閘口進行恢復性展示,與匯通祠郭守敬紀念館的展陳內容進行呼應,豐富運河文化內涵。
位于北京市德勝門西什剎海西海的西海濕地公園。 杜燕 攝市民在這處親水之地感受運河文化的魅力,也欣賞樸野自然的濕地景觀風貌。
這是近年來北京持續推進生態之河建設、沿岸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效之一。據介紹,目前大運河北京段涉及的斷面實現全面監測,主要河段水質已基本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要求。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主體工程完工,蕭太后河(朝陽段)全線河道實現貫通。持續開展亮馬河綜合治理工程,國際風情水岸建成了約80萬平方米的景觀廊道。
此外,北京持續推進文化之河建設,萬壽寺周邊搬遷騰退順利完成、運河文化公園加快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實現開工、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一期已具備開園條件,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得到加強;推進發展之河建設,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積極創建京東唯一國家5A級旅游景區,恢復“三廟一塔”古建筑歷史格局。大運河博物館(首博東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劇院三大文化設施主體結構已全部封頂,未來將成為大運河沿線文化新地標;推進融合之河建設,北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實現游船通航,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再次邁出重要一步。連續三年與杭州市共同舉辦“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開創以文化建設促進區域合作新模式。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大運河是與民眾休戚與共的寶貴歷史遺產,北京持續推進民生之河建設,并將繼續講好運河故事,提升文化品質,把大運河打造成為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游帶,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整體保護長城,打造對外開放文化“金名片”
近年來,長城作為遺產保護和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內容,相繼納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北京持續探索長城保護長效機制,編制長城沿線馬蘭路、古北口路、黃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大重點組團規劃,重點實施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北京長城文化節、箭扣長城修繕等3項國家級標志性項目,實現長城整體保護,服務首都,打造國家對外開放文化金名片,展現大國形象、首都風范。
北京加大長城搶險修繕力度,在全國率先推進實施長城搶險加固工程。截至今年6月,已實施50項長城搶險加固工程。
北京始終秉持文物保護“最小干預原則”,不斷嘗試創新修繕理念和工作方法,并在箭扣長城腳下掛牌成立全國首個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選取箭扣長城和大莊科長城開展研究性修繕,通過考古發掘、地質勘探、勘察設計、數字化跟蹤等步驟和手段,不斷探索長城保護修繕可復制、可推廣的北京經驗。
此外,北京在長城沿線6區建立長城保護員隊伍,共488人,負責日常巡視、險情監測、環境清理、游人管理等工作,形成了全覆蓋、無盲區的長城遺產保護網絡。
北京還創新合作研究,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高端智庫,成立“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助推北京長城文化帶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促進長城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探索長城文化保護利用的創新之路。同時,舉辦兩屆北京長城文化節,即將舉辦第三屆長城文化節,推出系列專題紀錄片及短視頻,讓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民眾可感、可知、可參與的生動實踐。
資料圖:北京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文物。 攝從“北京之寶”到冬奧遺產,多元文化交相輝映
“琉璃河遺址是北京悠久建城史的珍貴物證,它的發現將北京建城的歷史推進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長郭京寧表示,196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等首次對琉璃河遺址進行科學調查和試掘。此后數十年,對城址區、墓葬區的多次發掘研究證實了琉璃河遺址的重大學術價值。2021年發掘的青銅卣銘文首次亮相,為北京地區三千年筑城史提供了最早的文獻證據,被學者們認為“以無可爭議的文字資料實證了三千余年的北京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獨特價值,堪稱‘北京之寶’。”
據介紹,目前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文化遺產。此外,推進《金中都城遺跡保護規劃》編制,實施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工作,開展金中都城遺址公園概念性方案設計。
資料圖:北京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文物。 攝這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遺址保護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據介紹,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既有周口店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遺址,東胡林人、鎮江營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又有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金中都遺址;既有香山雙清別墅、盧溝橋宛平城等紅色文化紀念地,又有傳統村落、京西古道、京西民俗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以首鋼、二七機車廠為代表的工業遺產,又有中關村海淀園、大興新媒體基地等現代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高地,承載著西山永定河豐富多彩、多元交融的文化,呈現出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交相輝映的特征。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和“四個文化”基本格局下,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保護建設工作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創新性發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永定河生態功能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三大文化帶在首都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北京將統籌推進三條文化帶保護發展,構建歷史文化遺產連片、成線的整體保護格局,守住北京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強化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