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內蒙古赤峰7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中國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邊疆地區考古學未來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如何推動建設中國氣派的邊疆考古學?這些議題頗受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叢德新研究員提出,應該從更細致學科定位、建立邊疆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更加關注邊疆不同地區的聯系等五個方面持續努力。
主題為“比較視野下的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探索”的2022年度紅山文化高峰論壇,7月15日至16日在紅山文化發祥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舉行,叢德新研究員在論壇上做專家發言,具體介紹了建設中國氣派的邊疆考古學的五方面建議。
叢德新指出,中國邊疆考古學是以當今中國版圖邊疆省/區為基礎的考古學研究,學科研究領域也包含相鄰地區,涵蓋范圍包括東北及內蒙古,新疆以及西北地區,西藏、云南、華南地區以及與海疆地區相關的沿海地區;由于邊疆地區的特殊性,邊疆地區考古學既有學科建設的內在要求,也帶有問題導向,兩者需要兼顧,不能偏廢。
——從歷史角度看,邊疆(地區)的概念既是歷史的、又是動態的,它的研究領域還具有國際性和區域交流的特色,其研究內容因此也具有國際性。從內容上看,中國邊疆地區考古學及其研究幾乎涵蓋從舊石器時期到遼金元考古等各階段。其中,舊、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歷史時期考古項目多、涵蓋廣。就邊疆考古學科理論建設而言,在學理上將邊疆地區的考古、民族、宗教等內容都納入研究視野,立足田野考古,尋求歷史真實之道。
——邊疆地區考古,實際是一個廣義的區域考古的概念,但由于歷史原因,邊疆地區又不是一個簡單的區域定義,而是填充許多政治、人文等方面的內容,因此,對邊疆考古(學)在學科上要有一個更細致、準確的定位。現代的邊疆主要區域既是現代少數民族聚居地,也大多是古代少數族群的生息地。從這個意義上說,邊疆考古也包含從事邊疆地區的民族考古研究和與古代宗教相關的考古研究,通過對古代少數族群在邊疆地區活動的遺跡考察研究,了解中原與邊疆地區古代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從更廣闊的范圍探究中國文明形成和演進的過程。
充分發揮文物考古工作在邊疆地區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中的積極作用。同時,邊疆和民族考古對于建立正確史觀、全面準確闡釋邊疆地區的歷史發展脈絡也將起到獨特的作用。中國當今條件下,為邊疆考古的發展提供強大助力,邊疆考古雖然任務艱巨,但前景光明,大有作為。
——中國邊疆考古研究的首要任務是建立邊疆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把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之間的淵源及相互關系梳理清楚。這方面的研究任重道遠,要選擇比較重要的地理單元進行深入的考古調查,選擇有助于解決問題的重點遺址和墓葬進行發掘,在這個過程中要隨時提煉、總結古代邊疆民族文化在中原文明化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重點加強歷史時期邊疆地區考古工作,對出現于文獻記載的中國古代民族(族群)以及在邊疆地區建立的地方政權都需要深入研究,比如北方草原上的匈奴、突厥等,東北的高句麗、渤海;西南的南詔、大理國、吐蕃等。在新疆,特別是絲綢之路南北兩道上的漢唐時期古代遺存,曾經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保留的遺跡包括城址、佛教遺跡(石窟與寺院遺址)很多,應當選擇重點遺址進行發掘,并開展深入研究。
——更加關注邊疆不同地區的聯系以及邊疆地區與周邊地區的關系。在加強古代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以及與內地的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密切聯系研究的基礎上,關注中國邊疆地區與周邊地區的文化聯系,如將內蒙古東部和東北三省放在東北亞的大環境中研究、考察;研究新疆地區與中亞的密切關聯;將西藏、云南和廣西的考古與南亞、東南亞地區進行比較;海南、臺灣和海疆的考古則應考慮同太平洋文化的關系,拓寬研究視野,把整個中國邊疆地區的考古研究放在更廣大的區域中進行比較,逐步開展與邊疆地區密切相關的國外考古學研究,在更加廣泛的領域中考察邊疆地區融入中華大家庭的歷史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