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靈娜
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92億元,同比增長6.38%,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6.35%;由2017年虧損近1億元,到2021年盈利超過2億元;企業效益持續提升,職工收入穩步增長,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提起甘肅省農墾集團的新變化,集團職工自豪不已。變化背后,離不開持續修復凈化的政治生態。
農墾是國有農業經濟的骨干和代表,是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甘肅省紀委監委把懲治農墾系統腐敗問題作為推動中央巡視問題整改和國有企業反腐敗斗爭深入開展的重大政治任務,依規依紀依法查處了一批嚴重違紀、職務違法和犯罪案件。從思想政治、制度機制、紀律作風上“起底”農墾系統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時拉起“警戒線”,釋放對國有企業全領域無死角正風反腐的強烈信號,維護了國家和企業的利益,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紀法效果和社會效果。
深耕農墾多年,卻視特藥領域為“自留地”、熱衷資本市場運作,“農”字當頭的企業撂荒了主責主業
2019年8月以來,不到三年時間,甘肅省紀委監委查處了省農墾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樹軍,原黨委委員、總經理何宗仁,原黨委副書記張金虎等人嚴重違紀違法問題。
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在生產經營、工程承攬、藥品銷售代理等方面謀取利益;多次接受請托后,違規將國家賦予的專營業務交給民營企業經營……去年8月,何宗仁受賄、國有公司人員濫用職權、挪用公款案一審開庭。
農學專業畢業后,何宗仁從科研中心技術員一步步成長為總經理。由于長期深耕特藥行業,成為集團領導后又分管特藥行業,他視農墾特藥領域為“自留地”,不僅不落實國家特藥經營管理規定,整改特許經營權問題不力,反而伙同不法商人挖國有企業“墻角”,侵蝕國家和企業利益。
甘肅省紀委監委辦案人員告訴記者,作為國家指定的特藥生產及專營單位,省農墾集團本具發展先機。但何宗仁等人無心將特藥行業做大做強,與不法商人勾結后,單位變成了“爛攤子”。
楊樹軍是生于農墾、長于農墾的“墾二代”,上世紀七十年代參加工作后,從一般職工成長為“一把手”。他不落實中央關于深化農墾改革決策部署,無視省委巡視整改要求,錯失改革發展良機,導致農墾歷史遺留問題堆積,群眾反映強烈、上訪不斷。
1983年入職農墾的張金虎,擔任副總經理后分管資本運作和下屬公司上市工作。他卻癡迷炒股,常以“股神”自詡,打著“企業行為”幌子,將國有企業淪為謀取私利的工具,在股票定向增發中上下其手,大肆貪污受賄,導致省農墾集團錯誤決策違規投資股票經營,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
“農”字當頭的企業卻撂荒了主責主業,問題在于省農墾集團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管黨治黨寬松軟問題突出。集團原黨委黨建責任制落實不力,2005年起連續12年未組織召開黨代會、未組織換屆,有的下屬單位黨委書記、紀委書記長期空缺。
集團原領導班子成員權力過于集中,也是問題癥結。他們規避監督、私欲膨脹、作風霸道,由黨組織、監事會、職代會、工會構成的內控監督體系有名無實,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黨內監督軟弱無力,內控制約機制失效,民主監督形同虛設。
查辦何宗仁案件時,辦案人員發現由風及腐、由風變腐、風腐一體現象明顯。集團原領導班子主要成員官僚主義嚴重,帶頭搞特權講排場,作風建設流于形式,系統上下請客送禮、奢靡浪費、拉幫結派等靡然成風,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廉潔紀律問題頻發,成為腐敗滋生的溫床。
楊樹軍、何宗仁、張金虎等人嚴重破壞農墾系統政治生態和經營管理秩序。一段時期內,班子不思農業發展大計,熱衷于搞副業、搞資本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經濟發展嚴重受阻。他們為一己私欲,最終導致集團貽誤發展良機,企業改革發展嚴重滯后。
起底農墾系統突出問題,橫向嚴查涉案班子腐敗,縱向深挖特藥經營管理、資本運作等領域問題
“從案件查辦情況看,農墾系列腐敗案件涉及農墾多個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帶有明顯的行業系統特點。”甘肅省紀委監委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專案組研判農墾系統職能、權力、資源等關鍵部門和環節,在工程項目、特藥領域、產品采購、資源處置、干部崗位調整等方面深挖細查違規決策、靠企吃企、利益輸送、內外勾結侵吞國有資產等腐敗問題和線索,全面起底農墾系統突出問題。
橫向層面上,以省農墾集團領導班子成員為重點,嚴肅查處涉案班子成員腐敗問題,肅清農墾系統政治生態“污染源”。鑒于楊樹軍、何宗仁深耕農墾系統多年,專案組圍繞他們分管主抓的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特藥經營管理、國有資源處置等領域展開全面審查調查,查清了他們大肆斂財及濫用職權問題。
縱向線條上,以特藥領域經營管理、上市公司資本運作、國有資源處置為主線,嚴查下屬公司領導干部腐敗問題,重點查處了農墾特藥領域“碩鼠”、借上市公司股票增發和藥品代理授權攫取國家利益的“蠹蟲”、在工程項目中尋租權力和私分國有資產的“蛀蟲”等,肅清了農墾干部隊伍。
對何宗仁開展審查調查后,專案組教育引導他結合自身工作經歷、違紀違法問題,深刻思考其所在崗位、部門、領域的制度漏洞、權力運行薄弱環節,以及分管領域企業經營發展的短板弱項,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反思意見和建議。
為全面剖析農墾系統系列腐敗案件發生原因,甘肅省紀委監委深入查找腐敗背后制度漏洞,找準權力運行薄弱環節,助力企業“輕裝”上陣,保障企業健康平穩持久發展。去年下半年,該省紀委監委第十一審查調查室會同省農墾集團黨委和紀委,開展農墾系統系列專案“后半篇文章”調研。
企業發展情況好不好,干部職工最有發言權。調研點面結合、深入一線,采取走訪座談、個別談話等方式,深入省農墾集團及其下屬上市公司、農場企業等十多家單位,廣泛聽取農墾系統黨員干部特別是基層職工群眾的意見建議。
“經濟發展嚴重受阻”“國有資產和群眾利益嚴重受損”“企業改革發展錯失良好機遇”……從調研情況看,農墾系統政治生態和經營管理秩序被嚴重破壞,農墾各項事業遭受嚴重創傷。
“我們調研的目的,是為了更加真實準確地掌握農墾系統黨風廉政建設、體制機制運行、產業布局、結構調整及干部職工精神狀態等情況,找準企業政治生態建設和經營管理秩序的監督治理關節點。”第十一審查調查室有關辦案人員告訴記者,既要查清系列腐敗案件的表象特征,更要深挖問題背后的根源實質,為開展政治監督和日常監督打下堅實基礎。
把握農墾系統特點和規律,找出問題癥結,確保農墾企業走好轉型改革發展新路
農墾系統是我國在特定時期創造出的企業管理體制。創建于1953年的甘肅農墾,管理體制歷經農墾、軍墾、省農墾局、省農墾總公司,2002年整體改制為甘肅省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納入省政府國資委監管范圍。
伴隨著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的深化,各地農墾大局和諧穩定、改革成效逐步顯現,整體呈現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但個別農墾企業仍存在制約企業發展的問題。
在農墾企業轉型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破壞企業治理、損害企業利益、阻礙企業發展的嚴重腐敗問題。農墾企業效益下滑,有的甚至出現嚴重虧損,農墾企業黨員干部、涉改職工舉報不斷,影響了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以甘肅省農墾集團為例,以黨建引領企業發展方面,需要持續加強;由于歷史包袱較重,改制遺留問題、股權糾紛問題等還未完成整改,各類風險問題尚未出清;由于農墾下屬部分企業基礎條件較差,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偏低;干部隊伍和人才結構還存在不合理的現象,部分下屬企業干部老齡化嚴重、文化程度偏低,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在轉換經營管理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變革階段,新舊規章制度混雜,部分規章制度嚴重滯后或缺失,也是農墾系統一度面臨的問題。
辦案人員稱,甘肅省農墾集團原領導班子推動企業改革發展不力,企業現代治理體系不健全,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機制不完善,部分規章制度嚴重滯后或缺失,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導致企業經營管理秩序混亂,監督監管方面存在大量漏洞,制度執行力大打折扣。楊樹軍等人有了可乘之機,逃避他律,放棄自律,出現“決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話、花錢一支筆”的特權亂象。
農墾系統與其他行業相比,具有體量龐大、相對封閉、使命特殊、涉足領域廣、歷史遺留問題多等特點。甘肅省紀委監委高度重視農墾企業發展問題,嚴查其中腐敗問題,深入開展警示教育,確保農墾企業在轉型改革發展的新路上走穩走好。
持續修復凈化政治生態,推動問題整改與農墾高質量發展相結合
自甘肅省委對省農墾集團領導班子進行調整后,新班子積極完善機制體制,謀劃改革發展方向,穩步推進各項工作。面對遭到嚴重破壞的政治生態、復雜嚴峻的經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新班子把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作為工作突破口。
集團新一屆黨委及時通報省紀委監委對楊樹軍等人審查調查、開除黨籍和公職的決定,并制定進一步凈化政治生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深刻汲取教訓,凈化腐敗滋生土壤。
為實現警示教育“全覆蓋”,省農墾集團既對集團層面、分(子)公司、車間、班組警示教育一貫到底,又緊扣管理、投資、營銷、采購、物流等生產經營各環節各領域特點,開展全方位個性化警示教育。
“擔任董事長以后,開始得意忘形,私欲不斷膨脹,任性專權弄權,不按規矩、不按程序辦事,擅權、濫權最終給國家和企業造成了巨大損失。”楊樹軍在警示教育片《國企蛀蟲》中懺悔,“類似我這種情況的人,不管職務高低,要趕緊懸崖勒馬,警鐘長鳴,一定要吸取我的教訓,千萬不能再做對不起黨、對不起組織、對不起職工的事。”
甘肅省紀委監委堅持把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協助職責統籌起來,把監督體系與治理體系對接起來,把正風肅紀反腐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進治理、推動發展貫通起來。
在正風肅紀反腐過程中,甘肅省紀委監委注重發揮“室組企地”聯動監督合力。一方面加強對企業紀檢監察機構在辦案程序、措施使用、辦案技巧、定性量紀等方面的指導,建立線索移送、委托初核、指定市州管轄、聯動調查、協調移送等運行機制,提高辦案質效,加大對違紀違法和職務犯罪的查處力度。另一方面,發揮省紀委監委監督檢查室掌握信息全面、協調各方便利的優勢,駐省國資委紀檢監察組與國資國企監管部門聯系緊密的優勢,以及省農墾集團紀委熟悉企業生態、掌握監督對象具體情況的優勢,各司其職、各展所長,共同開展調研督導、審核情況報告。4年來,甘肅省農墾集團103名處級干部受到黨紀政務處分。
懲是為了治。在甘肅省紀委監委督促推動下,該省農墾集團紀委做深做實案件查辦“后半篇文章”,組織召開修復凈化政治生態專題民主生活會,建立整改落實工作臺賬,確定六大類20項37個重點任務清單,并制定政治生態評估研判辦法。集團紀委在剖析違紀違法案件主要涉案人員及重要關聯人員案情特點,分析資金線、人員關系線和業務線后,認真查找制度漏洞,督促制定和修訂完善《全面風險管理制度》等196項制度,織密織牢企業管理和風險防范制度籠子。
為鼓勵企業領導卸下思想包袱,積極擔當作為,甘肅省農墾集團出臺了領導人員盡職合規免責實施辦法,鼓勵引導全體干部職工逐漸從農墾系列腐敗案件負面影響中走出來,大膽干事創業,將精力集中到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上。
如今,甘肅省農墾集團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今年已經與8戶企業簽訂責任書,落實省里下達的38萬畝糧食種植面積和17.5萬噸產量任務,目前種植任務已完成。
“我們把問題整改與推動農墾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政治生態不斷好轉,給企業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甘肅省農墾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省紀委監委紀檢監察建議,經過新一輪整改,10個問題已完成即知即改。今后將緊盯整改工作重點、難點和關鍵環節,持續保持思想不松、標準不降、力度不減,常態化抓好問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