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6月8日電 (記者 許婧)今年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8日,隨著一陣陣鳴笛聲,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緩緩離開蘆潮港碼頭,再次踏上了征途,為復工復研吹響了沖鋒號。
已順利完成了11次科考任務的“淞航”號,行程已逾61000海里。本航次主要是執行2022年度農業農村部“西太平洋公海漁業資源綜合科學調查”專項調查任務,航次計劃100余天。
本航次科考人員共27人,船員31人,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葉旭昌擔任本航次首席科學家,余為副研究員擔任領隊。科考團隊按照“漁業資源組”“漁業聲學組”“浮游生物與魚卵仔稚魚組”“水文環境及物理海洋組”四個小組,實行團隊領導下的組長負責制,形成“以老帶新”的工作模式,根據預先設定的調查實施方案開展各項海上調查工作。
6月8日, “淞航”號再赴大洋。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在上海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王宏舟看來,“淞航”號是開放式、合作式的,它不僅屬于上海海洋大學,更可為水產、海洋、環境等各科研領域共用共享。
在蘆潮港碼頭為本次科考人員送行的上海海洋大學校長萬榮指出,漁業資源調查是上海海洋大學人的使命所在。面對疫情,師生們齊心協力、克服種種困難,保證了“淞航”順利出征。本航次分兩個航段——第一航段將對西北太平洋76個站位開展秋刀魚、魷魚和鮐魚漁業資源的調查;第二航段將轉至中西太平洋,主要調查對象為金槍魚。
為了確保航次的正常開展,學校專門成立了由船舶管理中心、海洋科學學院和相關職能部門人員組成的調查航次工作專班,專班在總結上年度航次調查經驗基礎上,共制定了13項調查與監測標準體系和規范,為本年度航次調查提供了標準化的操作流程;與此同時,為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咨詢作用,專班先后組織召開內部討論會與專家討論會,持續優化調查實施方案,最終,調查實施方案得到校內外專家一致認可,順利通過專家論證。
專班還根據海上調查物資需求,克服疫情影響,船岸聯動,提前盤點調查儀器設備、購置出海物資,按照科考調查方案做實做細每項備航工作。從技術、疫情防控和人員健康生活上予以全方位保障,為科考任務按期完成提供有力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