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 近幾年,位于北京郊區的長哨營滿族鄉二道河村在村干部帶領與鄉村振興公益項目幫扶下,以產業振興帶動全村長久發展,告別了過去僅憑坐等政策過活的日子。“三山兩水”間的村民們辛勤奮斗,對家鄉的蛻變滿懷向往。
二道河村地處京郊懷柔北部山區,依湯河(村民們稱為“湯河川”)而建。全村面積約12.7平方千米,共有283戶人家、628口人,是以滿族村民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
圖為玉帶山上的露營基地。 “中國健康好鄉村”提供多年來,二道河村村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近些年,不少年輕人離開了村子,選擇進城打工發展。
2013年,土生土長的二道河村人彭興月擔負起村支部書記一職。用他自己的話講:“做了書記,真是忙白了頭。”上任后,首個任務便是配合鄉政府啟動了二道河村的生態搬遷工作。“生態搬遷涉及方方面面,要用幾年時間逐步推進,包括確定村舍位置,房屋設計、建造,乃至村民的思想工作等。”彭興月感慨道:“只有先解決好大家‘住’的問題,才能談后續‘發展’的問題。”
圖為“中國健康好鄉村”項目在二道河村的“谷雨”文化活動。 “中國健康好鄉村”提供“老村舍大多是年久失修的陳舊住房,不少坐落在泥石流易發區,所以全村兩委干部需要團結一心,帶領全村人審時度勢,盡快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盡早做出搬遷的決定。”順利搬遷背后,承載著村干部的付出。
在彭興月看來,生態搬遷只是振興村子的第一步。他希望用規劃和基建從外在提升村子的整體面貌,再依托自然、文旅和康養資源的有效整合,培養并提升全村文旅接待服務能力,帶動當地整體的“精氣神”,吸引外部投資。
村子對面的長壽山上可望到棲息至此的白鷺。 “中國健康好鄉村”提供距長哨營鄉僅20公里左右、有著北京“北部極地”之稱的喇叭溝門滿族鄉,近年成功吸引了外部投資;通過成功打造“喇叭溝門原始森林公園”等多個文旅產品,改變了外界對其“地理位置較市中心過于偏遠”“交通不便”“基建水平不高”等固有印象。諸如此類的成功案例,為彭興月提供了啟發和思考。
早在忙于生態搬遷期間,他便著手規劃全村的發展藍圖。他的構想是:未來村子將以“三山兩水”(“三山”即火龍山、長壽山、玉帶山;“兩水”即湯河和月牙湖)為藍本,建設300畝濕地公園,進入村口便走進濕地公園。
圖為流經二道河村的“湯河川”(即“湯河”)。 “中國健康好鄉村”提供目前,鄉政府已為二道河村批準了50畝土地用于濕地公園的開發。同時,該村自今年起已陸續投入五六十萬元人民幣,用于月牙湖、火龍山等村內景觀設計與相關改造。
“做好基層工作,政策吃得透、光憑著腦筋會想還是不夠用,能不能吸引來‘金鳳凰’才是更考驗水平的事!”上任以來,彭興月選擇主動與外界加強聯系,以不同形式參加了一些專業發展論壇,學習了一些講師分享的服務案例,并主動與企業增進聯系,拓展可能的合作機會。但他發現,以二道河村現有的基建改造水平,加之缺乏成熟的產品、必要的品牌,仍不足以招來“金鳳凰”。
但鄉村振興公益項目的幫扶,讓二道河村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彭興月積極參與鄉里安排的外部資源接洽,其中就有中央統戰部指導的大型鄉村振興幫扶公益項目“中國健康好鄉村”(以下簡稱“好鄉村項目”)。2021年下半年,好鄉村項目正式落地長哨營鄉,并在年底率先啟動了“一村一俗”,即“文化營”部分的項目建設。該項目依托于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文化,以當地24個村落為基礎單位,由各村代言并傳承一項節氣傳統非遺文化,并依照村落規模建設節氣廣場、節氣文化公園等。二道河村為“谷雨”節氣代言,并在4月20日(“谷雨”節氣當天)正式為“鷺棲園”和“谷雨文化公園”兩大村落地標揭牌。
圖為二道河村村支部書記彭興月(右)與村民。 “中國健康好鄉村”提供“谷雨,春耕正當時!是奮斗的開始,所以我們全村人都覺得是個很好的寓意!”彭興月說。
彭興月介紹,隨著近年二道河村生態搬遷及生態環境提升,已有近百只白鷺在村轄區內湯河沿線的長壽山上生息繁衍,湯河沿岸已成為鷺科鳥類重要的自然生態保護區。未來,二道河村將在長壽山開辟特定區域修建野生動物攝影基地,以提升當地文旅項目的文化地標性。
此外,村里還計劃種植近百畝既具觀賞性,也具備藥用價值的芍藥花,并依托于好鄉村項目進一步整合二道河村的旅游業和中藥材種植業,將全村打造成康養新村。
圖為二道河村旁邊的“火龍山”。 “中國健康好鄉村”提供據好鄉村項目秘書長殷延志介紹,除“文化營”建設,項目還將在包括二道河村在內的長哨營鄉24個村落,集中打造“生產營”“本草營”和“健康營”,以節氣廣場、愛心書屋、同心診室、中國農民健康大學、燕山山脈道地中醫藥博物館分館、滿族非遺博物館分館等一批小而精、聚而全、特而美的文化標識,并依托于項目提供的社會資源,針對各村特質打造一批深加工產品。
另外,近年來,村里部分在城里打工先富裕起來的村民,選擇“落葉歸根”,發揮余熱。他們參與新村舍的設計和建造、承包新村背后果林、開辟露營廣場等,為家鄉增添了一抹現代氣息。
這些世代居住在湯河川的百姓,在用自己的奮斗譜寫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在綠水青山懷抱中,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詮釋著對幸福的理解,對健康的渴望。他們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脈搏中,用自己的雙手與全社會一道,共同企盼并見證著美麗鄉村的最終實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