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5日電 題:“老”型號中的“新鮮血液” 火箭青年的“青春修煉手冊”
作者 馬帥莎 董佳瑩 許銀翠
6月5日,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簡稱“長二F火箭”)再傳捷報。作為目前中國唯一一型載人運載火箭,長二F火箭自首飛以來共成功執行9次載人發射任務,箭無虛發的背后離不開一代代航天青年的傳承和堅守。
長二F火箭立項研制至今,已歷經30個春秋。作為一枚“百發百中”的“老”型號,它的設計團隊中卻有將近一半的人員為“80后”,其中“90后”的年輕設計人員達到20%。
“我們為所有需要上崗的新人制定了一套完備的培養方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二F火箭副總師劉烽說,設計團隊每次在試驗隊中設置5至6個年輕隊員作為學習崗,安排經驗豐富的老隊員從設計仿真、測試判讀、風險識別、指揮協調等各方面對他們進行一對一指導。
這種“老帶新”的培養方式,既幫助年輕人快速成長,又能夠為后續空間站任務的高密度發射儲備“新鮮血液”,緩解人力資源緊張。
一院長二F火箭動力總體設計師王楠和熊天賜就是這樣一對師徒。“航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尤其對長二F火箭來說,對失敗零容忍。更需要老同志用豐富的經驗言傳身教,幫助我們提前識別風險,少走彎路。”談到比自己年長18歲的師傅時,自詡為型號“新手”的熊天賜說。
“老”型號中的“新鮮血液”,不止包括像熊天賜這樣的“90后”新人,還包括一院長二F火箭逃逸安控總體設計師秦瞳這樣參加過多次型號發射任務的“老新人”。
2016年以來,秦曈就開始負責長二F火箭型號總體工作,參加過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發射任務,但是近3年因任務需要,他被抽調到其他型號隊伍,今年回歸長二F火箭團隊的他仍然要面臨嚴格的出征前考試——“你說我聽”。
有人戲稱,這場考試的難度“堪比畢業論文答辯”。兩總等型號隊伍的“老前輩”會針對崗位職責、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項等重點環節現場提問,“新人”們必須對答如流,不通過的不能參加任務。
“考試合格才能上崗,否則誰敢把人命關天的任務交給你?”一院長二F火箭總指揮荊木春,是“你說我聽”的資深考官。被問到為什么給大家安排這樣一場考試,他說:“再緊張也不能出錯,再謹慎也難免出錯,我們確立一系列可靠性保障措施,就是要相互監督,確保萬無一失。”
“90后”王之平是一院長二F火箭故障檢測處理系統指揮,此次任務是他第三次獨立擔任分系統指揮,雖然是一名“老同志”,但面對載人航天,他始終以新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來到發射場后,火箭進入地面試驗階段。每次試驗之后,均需要對系統的各項參數進行判讀。故障檢測處理系統是長二F火箭特有的系統,是中國現役火箭中獨一無二的,其參數判讀方法無從借鑒,參數數量亦是龐大繁雜。
本次故障檢測處理系統的參試人員中,有兩位同事是第一次參加發射任務。王之平作為故障檢測處理系統指揮,為了保證兩位同事每天的工作能一次做對、一次做好,他每天晚上都會召集“新人”開展“雙想”活動,一方面仔細“回想”當天的工作內容,如果有疑問就開展討論和排查,另一方面提前“預想”第二天的相關工作,明確需要注意的內容,提前與相關人員溝通。
測試進行前,兩位同事準備的狀態他都要親自再檢查確認一遍;測試完成后,同事判讀的數據他也要親自再判讀一次。他時常跟同事講:“干好咱們的工作,首先要做到兩點,第一是不要‘相信’別人,自己崗位的工作,即使別人檢查了,自己也要認真確認一遍;第二是就得‘麻煩’自己,再麻煩的事情,也要對照文件一條一條地做到,不能想當然。”
在長二F團隊“老帶新”的優良傳統下,既充分發揚了老專家的“傳幫帶”作用,又培養多名“新人”成為骨干,“新鮮血液”的注入使“老”型號煥發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