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屈原,不僅可以吃粽子,還可以遙望火星,因為....。。
紀念屈原
是端午節最為流行的民間解釋
如今
當我們懷念起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時
不僅僅可以吃粽子、賽龍舟
還可以遙望火星
因為
....。。
2000多年前
屈原在詩歌《天問》中發問浩瀚蒼穹
2000多年后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
科技前沿和歷史深處
交匯在“天問”二字
“天問”源于我國戰國時代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詩中詩人從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治亂興衰,我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與“天問”類似
還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國之重器”
北斗、嫦娥、祝融、天宮……
也從文明深處獲得命名靈感
承載著
深深的民族之愛
濃濃的愛國情懷
“北斗”是北方夜空中接近北極點的一個星組,其形狀如舀水的斗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通過北斗七星定方向、辨四季。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像夜空中璀璨的北斗星一樣指引方向,造福人類。
莊子《逍遙游》記載:“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眹鴥仁着_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以“扶搖號”命名,讓人耳目一新,透露出磅礴的氣勢和向海爭風之意。
2015年12月17日,搭載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升空。
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的齊天大圣孫悟空有一對火眼金睛,能看破偽裝。命名“悟空”,也象征這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能在茫茫太空中識別暗物質的蹤影,同時“悟空”也可以解釋為領悟、探索太空。
墨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創立了墨家學說,提倡“非攻”“兼愛”等觀點,并在幾何學、物理學、光學上成就突出,他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并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羲和是上古神話中的太陽女神,我國先秦古籍《山海經》就有羲和生了十個太陽的記載。“羲和號”全稱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這顆衛星的發射標志著我國正式步入“探日”時代。
嫦娥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月宮仙子,因吞食仙藥而成仙飛向月宮。用“嫦娥”命名我國繞月探測工程十分巧妙,充滿中國人浪漫的宇宙觀。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天宮是天帝居住的宮殿。將我國自主建造的近地載人空間站命名為“天宮”,蘊含著中國人對宇宙的浪漫情懷和無限想象,空間站的建成意味著中國人在太空真正有了一個“家”。
祝融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時掌火之官。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國第一輛火星車,是現代科學與傳統文化的跨時空融合,體現著航天人的科學夢想和浪漫情懷,彰顯著中國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蛟龍入海”的神話傳說,神獸蛟龍天賦異稟,“蛟龍”號這個名字彰顯出我國探索大海深處奧秘的決心。
這些“國之重器”的命名根植炎黃血脈
如同古老中華文明長河中的點點星光……
策劃:費茂華
編輯:徐金泉 蔡湘鑫 尹棟遜
攝影:劉詩平 劉大偉 金立旺 隋先凱 江宏景 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