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從“三個維度”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文章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身處“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我們當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從“三個維度”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從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高度出發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必須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是國家治理的根本基石,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迫切需要。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必須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的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使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化、法治化。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也必須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總之,要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從綠色發展理念出發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的重要內容。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必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一方面,要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堅決淘汰那些影響生態環境的落后產能,實現傳統產業綠色化。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中實現綠色產業規模化。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理念構建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為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創造條件。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從“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出發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制度建設也好,模式轉換也好,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由于觀念的滯后和行為的慣性,總會有些人自覺或不自覺地觸犯生態文明建設的底線。因此,必須從長遠著眼認識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生產生活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行為規范。現實表明,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這就要求加強過程管理,實行治標治本,著力推進污染防治。與此同時,要加大依法督察問責力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法律和紀律責任;對那些蓄意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為必須堅決打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使命,是一項關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事業,充分體現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和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取向,生動詮釋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執政興國的責任擔當,清晰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人民燦爛輝煌的光明前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