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隱秘角落”更需要恪盡職守的監管
不能因為公眾“看不見”,監督和治理就拈輕怕重,或簡單地以罰代管,甚至等問題曝光后才有所行動,更不能等資源面臨枯竭才想起來要保護——我們難以承受那樣的代價。
本應由水利部門管理調配的疏干水,被大批量暗中售出,礦企不僅偷逃稅金,還從中賺錢;偷排的疏干水經水處理公司洗白,再流向無證取水企業……據5月30日《半月談》報道,記者在北方多個煤炭主產地調查發現,當前煤礦疏干水“黑市交易”猖獗,上中下游全鏈條違法,礦企偷逃水資源稅金額巨大,導致地下水濫用與浪費,對生態環境亦造成破壞。業內人士呼吁,對煤礦疏干水管理失序問題開展全面排查整治,擰緊礦山看不見的“水龍頭”。
疏干水是指在采煤過程中從煤層自然涌出的污水,屬于地下水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明確規定,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費改稅”改革后,該項費用調整為水資源稅。也就是說,礦企應該對涌出的疏干水按量繳納水資源稅,但不少企業并未上報水利部門,而是偷偷處理了事。
地下水常被稱作“看不見的資源”。根據今年《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地下水約占地球上液態淡水總量的99%,對保障人類飲用水供應、工農業用水和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實中,一些企業對地下水資源實施盜賣、偷排、偷逃稅等違法行為,往往很難被公眾察覺。若非相關報道,公眾對此類“業內的秘密”知之甚少。
在自然資源領域,類似“隱秘角落”的問題還有不少,其中,有的是相關問題比較專業、不易引發關注,有些是空間上遠離公眾視野而不易被發覺,有的是權力任性、無視公眾知情權。
比如,有的地方片面追求發展經濟林業,出現不同程度毀林現象,導致林業結構單一,影響區域生態的遺傳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有的礦企在礦山開采中,將有毒有害物料隨意堆放,導致水體、土壤及農作物被污染;有的企業非法超范圍、過量開采河砂,導致河道河床結構改變,影響水運安全及水生生物洄游產卵和物種延續;還有些偏遠地區的企業自認為“山高皇帝遠”而恣意妄為,“邊開發邊破壞”;有的地方為“合法”開采資源而任意調整自然資源保護區邊界,甚至將河流強制改道,由于缺少公示、聽證等必要工作程序,公眾對此并不知情……
上述種種問題,短時間或許并未顯示出明顯危害,但究其實質,則是蠶食公共資源和公共利益,其對百姓健康、資源有序開發利用及生態環境的危害不容小視。
對自然資源領域“隱秘角落”的問題,有關部門必須給予高度關注,對其監管和治理更不可缺位。不能因為公眾“看不見”,監督和治理就拈輕怕重,或簡單地以罰代管,甚至等問題曝光后才有所行動,更不能等資源面臨枯竭才想起來要保護——我們難以承受那樣的代價。
摸清資源家底、提升行業治理水準,不該有盲區和短板。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及不少地方持續對各類自然資源及有關違法活動開展摸底排查,比如,整治違法采礦及侵占耕地現象、長江流域露天廢棄礦山復綠工程、將現有紅樹林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等,均收到不錯的效果。
自然資源不是“唐僧肉”。“隱秘角落”的問題公眾“看不見”,但這不能成為有關企業為所欲為、監管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理由。越是“隱秘角落”,就越需要專業、負責的監管力量堅守陣地。期待有關部門及更多地方能加強對國家自然資源的守護力度,同時暢通公眾舉報渠道,把現有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落實落細,合力守護好每一方水土、每一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