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京彩好評:以文明探源推動民族復興
李婭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們黨歷來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中華民族歷史,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過幾代學者接續(xù)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繼續(xù)推進、不斷深化。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穿越五千年歷史烽煙依然熠熠生輝,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之源、文化自信之根、青春奮斗之力。回首過去,中華民族今天的發(fā)展奇跡得益于中華文明的“潤物無聲”;放眼長遠,中華民族未來的民族復興必然需要中華文明的“保駕護航”。踏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fā)展史,從中汲取中華文明的精神養(yǎng)分、夯實文化自信的根基、培育可堪重任的時代新人更顯意義重大。
推動民族復興,要在“追根溯源”中傳承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體現。從“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到“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建黨精神、“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偉大抗疫精神,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文明進步歷程中孕育出豐富且深刻的民族精神,指引中華民族在沉沉浮浮中走向復興。迢迢復興路,熠熠民族魂。要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用最新的技術手段拓展對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在“追根溯源”中繼承、發(fā)展民族精神,為民族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
推動民族復興,要在“固本培元”中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就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屹立世界之林,走向民族復興,要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守正”中深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基因,深厚文化底蘊,激發(fā)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在創(chuàng)新中推動發(fā)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固本培元,以更強的文化自信匯聚更強的復興合力。
推動民族復興,要在“古為今用”中凝聚青年之力。“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要聚焦青少年群體,把握青年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順應青年成長規(guī)律,以“面對面”、“屏對屏”、“遨游書本”和“現場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青少年博古通今、古為今用,在一處處歷史古跡中感知中華文明的魅力,在一個個發(fā)展成果中感悟中華文明的價值,幫助青少年沖破各種文化思潮侵襲,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自覺生發(fā)出中華兒女堂堂志氣、骨氣、底氣,為推動民族復興貢獻青年之力。
泱泱華夏,盛世復興。在文明探源中,高舉精神旗幟,增強文化自信,凝聚青年之力,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文明必將賡續(xù)綿長、民族復興偉大夢想必將照進現實。(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單位: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qū)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