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什么是習近平眼中“最大的人權”?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什么是習近平眼中“最大的人權”?
中新社記者 曾靜寧
“努力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這才是最大的人權?!?/p>
5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視頻會見正在中國訪問的聯合國人權高專巴切萊特時,再次鮮明地向世界表達了中國人權觀。
“這既是中國人權發展的主要特征,又是在推進我國人權事業實踐中取得的寶貴經驗。”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表示,中國的人權不是作秀,更不是政治選舉的工具,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
習近平高度重視人權,多次向各種人權主題的國際活動致賀信。2018年12月,習近平在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上寫道,“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毕蚴澜缑鞔_傳遞了中國人權的根本價值理念。
今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進行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強調,堅持以生存權、發展權為首要的基本人權。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觀察家指出,習近平在會見聯合國人權高專巴切萊特中多次提到“人民”。對此,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表示,人民是中國人權事業的主體。人民性是中國人權理論最具標識的精神內核。中國人權的人民性有兩個檢驗標準,一是人民在政治生活中是否享有人權,當前中國推行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形成了可以被觸摸的廣泛充分、真實具體和有效管用的政治權利;二是人民是否真正過上了幸福生活。
“中國在短短幾十年時間里,使8億貧困人口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不斷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人權保障的新奇跡?!敝袊藱嘌芯繒貢L、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魯廣錦指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0年創立發布了“人類發展指數”,其三項基本指標為預期壽命、教育水平、生活質量。中國是自該指數發布以來,唯一從低人類發展水平組跨入高人類發展水平組的國家。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證明了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科學性、合理性。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其他權利的基礎,沒有生存權和發展權,其他權利都是無本之木。”張永和指出,中國首先解決的人權是生存權和發展權,這一既定路徑確定以后,中國政府通過腳踏實地的減貧、脫貧,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實現了人民幸福生活的戰略目標。
習近平在會見中強調“人權內涵是全面的、豐富的,必須綜合施策,系統推進”。常健注意到,這是中國落實提升人權的重要經驗。各個國家國情不同,所以中國提出統籌兼顧的概念,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其他各方面人權跟著推進配合,據此才能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提升人權的戰略。
常健指出,習近平在會見中既介紹了中國人權的經驗、理念,也提出了中國在全球人權治理方面的基本主張。人權要求每個人是平等的,各國也是平等的,人權方面很難說哪個國家是完美的,正如習近平所說“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時,他強調“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這是將人權理解為一種處于發展過程中的理念、規范和實踐。
張永和表示,人權事業是不斷發展的,一個國家不能自認為人權主張“十全十美”,不應該去指責他國,充當“教師爺”角色,更不能把人權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搞雙重標準,以人權為借口干涉別國內政。
“因此,應當反對人權政治化、反對雙重標準、反對把人權當作控制別國的手段,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權事業取得健康的發展?!睆堄篮驼f。(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