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生“超長待校”,宜盡快建立全方位退出機制
■ 觀察家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是個系統工程,而全方位退出機制是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高校“超期碩博”現象引發關注。近年來高校碩士、博士研究生延期畢業已不是新鮮事,尤其博士研究生延期一至兩年畢業已近乎常態。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高校對博士研究生培養從嚴要求,提高學位授予門檻的必然結果。但如新聞所述,一些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長達8年至14年不等,這絕非正常現象。
事實上,它是前些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從招生到培養各環節,一系列不合理因素累積造成的結果。一方面,問題在于導師。一段時間以來,各高校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張速度過快,許多學位授予點倉促上馬,部分高校讓原本不具備指導研究生能力的人成為導師。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報考研究生是隨大流的非理性選擇。學生入學上完規定的課程后,把時間和精力放到其他事務上,耽誤了學術研究。當然,還有種情況是,部分在職研究生往往因學術能力較弱、精力分配不足等因素,在不斷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嚴出”大環境下難以順利畢業。
大量研究生超期滯留,造成擠占培養資源、增強學校管理成本等問題。但“超期碩博”帶來的問題遠不止此。它還會由此引發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校,甚至老師與學校之間的諸多矛盾,給學校和學科發展埋下隱患。
要解決這種問題,首先要堅持“嚴出”原則不動搖。對學校而言,如果延期畢業的學生數量較大,為避免引發沖突而通過降低標準的方式息事寧人,這無疑是不可取的,也容易損害研究生教育的嚴肅性。因此,各高校要在研究生培養中盡快建立明確的全方位退出機制。
針對學生的退出機制可以多種多樣。比如,有些博士研究生,當他難以完成博士學業時,可以建議其攻讀第二碩士學位;更多的學術型研究生,如果發現學生缺少學術研究能力,但動手實踐能力較強的,可以建議其轉攻專業學位研究生。這樣的安排,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學生的試錯成本,是真正為學生負責。
當然,研究生培養的退出機制,不只是針對學生,更應包括學位點和研究生導師。這兩年,一些學校利用政策便利,在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立了很多二級學科方向,讓一些師資力量極為薄弱的學科,也開始以交叉學科的名義招收博士研究生。但在國家層面強調嚴出的大背景下,如果導師學術水平不到位,學科培養質量難以保證,其要么以放水的方式讓大量低水平的博士研究生走向社會,要么造成新的“超期碩博”現象。
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是個系統工程,而全方位退出機制同樣是這個系統工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下社會關注“超期碩博”現象,也為我們建立這一機制提供了契機。各高校不妨本著負責的態度,盡快讓全方位退出機制落地生根。
□王天定(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