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雅加達6月4日電 題:印尼粽子:千姿百態的日常生活
中新社記者 林永傳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標配”習俗。印尼華人也一樣,將這一習俗傳承沿襲千百年,未曾改變。
印尼語中源于中國的粽子叫Bakcang或Bacang,其發音就是中國閩南語的“肉粽”,民間稱“中華肉粽”。
每年端午節前后,中華肉粽是印尼粽子市場上的主角。老一輩華人大多會在家里自己包粽子,年輕一輩不會包的亦會到市場上購買。
中華肉粽從原料到制作手藝都很講究,主料有粳米和糯米之分,餡料有各種肉、香菇、咸蛋黃、臘腸、栗子、紅棗等等,粽葉包裹的外形有三角、四角、菱形。
在印尼語中,個頭較小的堿水粽稱kicang,全素餡料的素粽叫菜粽(chaicang),皆源于閩南語發音。它們雖然不是用肉做成的,但都被統稱中華肉粽。
印尼是水稻生產大國,國民以稻米為主食,加之盛產蕉葉、椰子葉、棕櫚葉,除了中華肉粽外,印尼人亦發明了各式各樣、口味豐富的粽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粽子美食。據印尼國家旅游局資料,深受印尼民眾和外國游客喜愛的印尼粽子就有許多種。
蕉葉糯米粽(Lemper),是印尼廣受歡迎的美味小吃。以椰漿糯米飯為主料,伴以調好味的雞絲、魚絲或牛肉絲,再用蕉葉卷成長長的柱形,撒上一層椰絲。這種粽子可以蒸著吃亦可烤著吃。
每年開齋節必吃的馬來粽(Ketupat),是印尼美食中最具特色的粽子。它以大米為原料,使用椰子的幼葉用獨特的手法包制,之后在水或椰漿里煮4至5個小時。煮好的馬來粽椰香撲鼻,將它切成幾個小方塊,再按就餐者的要求配以咖喱雞、咖喱牛肉、沙嗲牛肉、沙嗲羊肉等佳肴,或淋上牛(羊)肉湯、酸辣魚湯、茄子湯等,讓人吃得滿嘴生香。
印尼盛產香蕉,催生了許多以香蕉為原料的美食,香蕉粽(Nagasari)就是一款很受歡迎的印尼甜點。將米粉、玉米粉、椰漿與糖混合,以慢爐火煮到糊狀,凝固成面餅后,用芭蕉葉將面餅裹成枕頭形狀,加入香蕉蒸熟后拆開蕉葉,能看到晶瑩誘人的粉白米糕,吃上一口滿嘴的香蕉香甜。
就地取材做成的木薯粽(Katimus)是印尼很流行的一種小吃。將木薯粉、椰肉碎和棕櫚糖或椰子糖混合,包裹在香蕉葉中蒸熟,口感Q彈有嚼勁。
“粽”情千島。吃粽子在印尼除了是華人過端午的一種習俗,更是印尼人千姿百態的日常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