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德國漢諾威6月3日電 記者手記:“王牌”工博會的變與不變
新華社記者張毅榮 李超 黃燕
2022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2日閉幕。本屆工博會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該展會首次恢復線下舉辦,又適逢展會創辦75周年,受到高度關注。
最顯而易見的變化是會期縮短,參展商和展館數量減少。漢諾威工博會一向被視為全球工業技術發展的“風向標”,加之德國在全球制造業等領域的領先地位,參展企業和機構眾多。以2019年漢諾威工博會為例,參展商約有6500家。
但今年記者在現場看到,印度、日本等往年的亞洲參展大戶均不同程度地縮減了參展規模。往年30多個展館全開、場內場外人頭攢動的景象暫未恢復。主辦方德意志會展公司說,今年有約60個國家和地區的大約2500家企業報名參展,六成參展商來自德國以外。
這樣的變化在預料之中。漢諾威工博會通常每年4月舉辦,2020年、2021年受疫情影響推遲并改為線上舉辦。今年主辦方打出“終于再次回到‘真正的’展會”的口號,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辦展,并組織講座和討論。
中國國際投資促進中心(德國)在工博會期間組織舉辦了“投資中國”系列活動和中德智能制造論壇。據該中心主任徐遙君介紹,論壇采取德國線下、中國線上的方式舉行,國內參與者達16萬人次,效果遠超預期。
德意志會展公司董事會主席約亨·科克勒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今年的參展商主要來自歐洲。
今年工博會的主題是“工業轉型”,聚焦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不過,漢諾威工博會75周年紀念徽標——由齒輪、機械臂、網絡、顯微鏡、地球、化學分子式及商貿保護神赫爾墨斯的頭像等元素組成色彩斑斕的數字“75”,也反映出展會不變的特征是各種工業技術和產品的豐富多彩。
在初創科技公司展區,埃龍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澤倫·米夏利克正在用可穿戴力反饋裝置演示如何操控一只智能機器手。這家去年成立的公司目前只有他與首席技術官、首席運營官3名員工,主要研發人工智能系統。
米夏利克不止一次參加工博會,但作為參展商還是首次。他說,機器人及相關領域一直受到關注,參觀、參展的人數大體穩定。他希望與這些人有一些互動和討論,以利于進一步改進產品性能。
在能源解決方案展區,可再生能源和氫能源成為熱門。提供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綜合系統、推進可再生能源全覆蓋的德國GP焦耳公司不僅設了展臺,還為工博會提供了氫能源通勤大巴。
公司參展代表約翰內斯·布羅克說:“2016年我們參展時,人們對氫能源既不了解也不感興趣,但近兩年情況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今年,與氫能源相關的參展商幾乎增加了一倍。”
以氫能源為動力的汽車及飛機模型都在本屆工博會上亮相。布羅克堅信,氫能源將成為未來的能源主力,幫助歐洲擺脫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如期實現碳中和。
從75年前在市郊空置廠房舉行的首屆博覽會上出現的平底鍋和嬰兒車,到如今寄托著人類未來愿景的工業機器人和新型燃料電池,漢諾威工博會始終致力于發揮“工業先鋒者之家”的作用。(參與記者:朱晟、任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