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努爾蘇丹5月15日電 受俄烏沖突影響,烏克蘭多地文化遺產、文物藏品瀕臨損毀,一場保護行動正在多方努力下展開。
倒在廢墟中的歷史遺跡
烏克蘭東南部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是此次沖突的“重災區”,外界在聚焦當地局勢的同時,也對這座頓涅茨克第二大城市文化遺產的命運投去巨大關注。
“馬里烏波爾的文化和歷史遺跡實際上已不復存在,6萬件藏品中只有少數幸存了下來?!薄抖砹_斯報》的報道稱,馬里烏波爾地方歷史博物館始建于1916年,歷經百年滄桑,如今卻變得墻壁殘破,滿地瘡痍,一座斯基泰時代的石刻雕塑歪歪斜斜地躺在展館入口處的廢墟里。
另據《商業咨詢日報》(烏克蘭)報道稱,位于馬里烏波爾的庫因芝美術館因遭到空襲,館內多幅畫作受損。據烏國家藝術家聯盟主席康斯坦丁·切爾尼亞夫斯基介紹,該博物館內藏有專門展示知名現實主義畫家阿爾希普·庫因芝的三件作品以及包括信件、照片等在內的文獻資料。
當地另一博物館——紀念二戰博物館也幾乎全部被焚毀。據該博物館負責人稱,“亞速營”將陣地設在了博物館,博物館里幾乎所有藏品,包括油畫和歷史文物等被全部焚毀。
“現在,博物館的大廳里到處散落著灰泥、磚頭以及玻璃碎屑,炮火燃盡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馬里烏波爾傳說博物館館長娜塔莉亞說,“武裝分子向博物館投擲燃燒彈并放火燒毀了建筑物,大火摧毀了所有東西?!?/p>
文物搶救運動正在展開
在激烈的沖突面前,文化遺產往往顯得脆弱。烏文化和信息政策部長亞歷山大·特卡琴科近日在社交媒體發文稱,截至5月初,烏境內至少有13個地區超百座宗教建筑被損毀。不僅如此,該部門已核實了250余個被毀壞的文化機構及歷史建筑。據烏最高拉達人權專員柳德米拉·杰尼索娃介紹,除宗教建筑外,還包括城市紀念碑、博物館建筑及文化館、劇院、圖書館等。
為了免遭戰亂毀壞,一場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正在展開。
利沃夫市因其豐富的歷史藝術收藏,被外界稱為烏克蘭的文化之都。自沖突以來,當地博物館一直處于閉館狀態。博物館工作人員為減少文物損失,一邊緊急拆除展覽,一邊將經過包裝的藝術作品放入紙板箱中保存。利沃夫國家博物館館長伊霍·科贊對此表示,“文物需得到妥善安置,因為這是烏克蘭的國家遺產。”
同時,利沃夫老城“歷史中心”還啟動了標記文化遺產地和紀念建筑行動,以此亮明其受國際法保護的特殊地位。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財產是優先保護對象,其中就包括位于基輔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和彼切爾洞窟修道院。
此外,在利沃夫的主要廣場上,許多地標性雕像已被工作人員加裝了防護裝置,并用阻燃織物包裹起來,保護其免受倒塌磚石與炮火的破壞。利沃夫市議會遺產保護辦公室主任奧尼琴科說,“雖然一開始有點混亂,但現在一切變得很有秩序。我們必須這么做,如果失去了文化,就會失去我們的身份。”
是保護歷史,也是療愈社會
烏克蘭于1988年10月12日成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顯示,截至2021年,烏克蘭共有7處世界遺產,其中6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對于當地文物保護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就此深表關切,并呼吁防止破壞文化遺產。此外,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下設機構國際藍盾委員會也發表聲明稱,隨時準備協助保護烏克蘭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注著戰火下的烏克蘭,與相關機構及烏文化專業人士保持長期聯系,以評估局勢并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表示,“烏克蘭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未來和平與凝聚力的催化劑。國際社會應為此承擔起職責。”
據烏克蘭獨立通訊社消息,在本月12日舉行的一場有關烏克蘭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會議上,烏文化和信息政策部副部長阿納斯塔西婭·邦達爾提出了在文化遺產數字化方面的國家政策愿景。烏文化和信息政策部長亞歷山大·特卡琴科也在此次會議上表示,“實施數字化將有助于更好保護烏克蘭的文化遺產,并對戰后恢復與推廣起到積極作用?!?/p>
如今,在各方努力下,烏境內各大文化機構正逐步實現開放。據利沃夫地區軍事管理局局長科齊茨基4月在社交媒體宣布,當地文化機構正有序恢復工作??讫R茨基表示,“自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大部分文化機構變成了逃離民眾的避難所,工作人員也暫時改變了自己的身份角色。但文化領域是映照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除了感知社會變化,也須履行自身職責,完成工作,‘治愈’社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