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L-002雷達 (資料圖片)
美國媒體10月4日發表題為《中國聲稱擁有反隱形雷達》的文章稱,中國擁有能夠發現隱形飛機(包括駐扎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較為先進的F-22“猛禽”戰斗機)的雷達。這樣的說法在9月份的最后一個星期出現在了中文媒體上。美國媒體驚呼,F-22戰斗機以及歐洲的“神經元”無人駕駛戰斗機,在中國新型的DWL-002雷達面前已經“過時了”。
從“夜鷹”折戟說起
一些國家很早就開始研制反隱形雷達,它的首次“戰果”在15年前產生。
1999年3月27日夜,北約對南聯盟的轟炸已進入第四天。這是一個漆黑的夜晚。一架美軍F—117“夜鷹”隱形轟炸機完成空襲任務,正飛往意大利北部的阿維亞諾空軍基地。這種轟炸機于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美軍在1989年入侵巴拿馬時首次將其用于實戰。由于隱形性能好,它還從來沒被擊落過。突然,雷達報警器響了起來。顯示屏上顯示出“SA—3”的字樣——那是一種俄制老式地空導彈的編號。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的飛機駕駛員還沒反應過來,就感覺一道亮光直奔戰機而來,“轟”的一聲巨響后,F—117開始急速下墜……
事后,有軍事專家研究認為,幫助南聯盟擊落F—117隱形轟炸機的是捷克研制的一種無源反隱形雷達——塔瑪拉雷達系統。
隱形飛機并非無影蹤
實際上,飛機隱形并非真的看不到,而是其雷達散射截面積——即被雷達捕捉到的“影像”相對較小。飛機要達到隱形的目的,就要在減小被雷達捕捉到的“影像”上下工夫。減小的辦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精心的外形設計把雷達波反射到其他方向,而不讓其返回到對方的雷達上;二是盡量采用吸波材料和吸波涂層。
而反隱形雷達的目的正好相反,要擴大被雷達捕捉到的“影像”——發現隱形飛機的外輻射電磁波。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是最先涉足反隱形雷達研究的公司之一,其在冷戰時期研發的無源雷達系統,探測距離能達到200公里以上。它主要是通過接收隱形目標的電磁輻射信號來探測目標的位置。后來,法國、意大利、英國、俄羅斯也先后研發無源雷達。于是,“無源雷達”幾乎成了反隱形的代名詞。
逼出來的中國自主研制
在今年5月的北京第9屆中國國際防務電子展上,由北京中電科技國際貿易公司銷售的DWL-002無源探測雷達系統向觀眾進行了展示。該雷達由一個主偵測站和兩個輔助探測站組成。這種系統可以擴展為四個接收站,并且安裝在卡車上。DWL-002雷達對戰斗機的探測距離為400公里,對美國E-3“哨兵”和E-2“鷹眼”等空中預警與控制飛機的探測距離則可達600公里。
中國能夠研制先進無源反隱形雷達,是被美國逼出來的。在北約對南聯盟的轟炸中,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美軍B—2隱形轟炸機的攻擊。后來,B—2轟炸機和F—22戰斗機又進駐位于太平洋上的關島等軍事基地。這樣,中國就受到美國F—22和B—2組成的“隱形遠程打擊力量”的威脅。
另一方面,美國還極力阻撓中國擁有先進反隱形雷達。據英國媒體5月26日報道,捷克的雷達制造商ERA公司計劃向中國銷售10部維拉—E雷達。該計劃已于當年1月份得到捷克工業與貿易部批準,銷售金額為5570萬美元。但美國認為該系統能夠探測其隱形飛機,因而極力阻撓。
正是美國的封鎖以及隱形飛機的威脅,堅定了中國自行研制反隱形雷達的決心。這次中國在“國防電子展覽會”上展出的DWL-002無源雷達,就是成果之一。DWL-002無源雷達能夠應對隱形戰機,是因為它能把“神奇的武器”變成普通的威脅。它們的廣泛運用可以大大削弱西方國家的進攻潛力。(懷秋 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