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展出面積的"大",是遠遠不夠的;本土或"準本土"企業的"強",才是必須的!
具有116年歷史、觀眾人數超過100萬的巴黎車展,本周又在巴黎這一全球著名的時尚之都拉開帷幕。
采訪本屆巴黎車展,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盡管"巧遇"我國國慶節長假,但國內汽車媒體還是對巴黎車展給予高度關注,各種概念車、首發車、或將引進中國市場的車,紛紛占據各汽車網站的重要位置。
然而,在上述熱門車型之外,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參觀人數最多的巴黎車展,能夠給方興未艾的中國車展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大眾集團展臺上的帕薩特GTE
首先,僅僅有展出面積的"大",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經濟網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在展出面積有所增加的情況下,本屆巴黎車展全部面積僅為12.5萬平方米,集中了260個廠商(或品牌),其中71家企業推出概念車或首發車。
目前,國內的幾個特大型車展的展出面積已經超過20萬平方米,如上海車展(28萬平方米,2013年)、北京車展(23萬平方米,2014年)和廣州車展(20萬平方米,2013年)等,大約是巴黎車展面積的兩倍;而地區性的車展面積也已超過巴黎車展,如長春車展(20萬平方米,2014年)、重慶車展(16萬平方米,2014年)、成都車展(15萬平方米,2014年)和武漢車展(14萬平方米,本月即將舉行)等。片面求大、盲目求大,已成國內車展的一大特色,并由此引起展館過多、內容分散、服務欠缺等諸多問題,令展商、觀眾和媒體多有吐槽。
即使有了很大的面積,但無論從知名度、關注度,還是在專業性、影響力來說,國內的哪一個車展能夠比肩巴黎車展呢?其實,全球5大車展沒有一個是以"大"取勝的。8年多前,在當年的底特律車展上,記者巧遇中國貿促會汽車委員會會長王俠先生,他問記者:你覺得底特律車展的面積很大么?回答:只有8萬多平方米,真的不大。"但是,哪個跨國公司能不重視底特律車展?"王俠問到。
DS DIVINE
其次,本土或"準本土"企業的"強",才是必須的。
此次巴黎車展,本土作戰的雷諾-日產、PSA集團都較兩年前的上一屆巴黎車展尤為強勢,產品更豐富,展臺更靚麗,人氣更旺盛。
同時,作為"準本土"企業的大眾、寶馬、奔馳、菲亞特等,也都充分利用主場之利,參展陣容龐大,活動豐富多彩。如大眾集團所在的4號館,旗下大眾、奧迪、賓利、斯柯達、西亞特、保時捷、布加迪、蘭博基尼等形成一個字母"C",對館內另一家汽車集團--豐田、雷克薩斯兩個品牌形成合圍之勢。的確,在歐洲市場上,正是有了大眾等企業的頑強狙擊,豐田和其他日系車企才沒能復制其在北美市場的成功。
本屆巴黎車展,并沒有來自中國的自主品牌出現,一些媒體以報道吉利旗下沃爾沃的"出戰"聊以自慰,但并沒有獲得更多認同。就像捷豹路虎更愿意強調所謂的"英倫范兒",而不愿意提及代表其東家--塔塔集團或印度參展。
在國內各大車展上,有幸本土作戰的汽車企業,卻不能擔起"御敵"的重擔,也就讓北京、上海、廣州等車展淪為他人的主場。如我們的"三大"汽車集團,更像是"雇傭"八國聯軍為其出戰;而長城、江淮、吉利、奇瑞、比亞迪等,由于各種限制而進入汽車領域較晚,羽翼尚未豐滿,難以拒敵千里。
巴黎車展精致緊湊的各展館示意圖
第三,只要參展商、觀眾都開心,國際車展不就成功了嗎!
抱怨國內車展"不專業",媒體通常會以"媒體日怎就出現了'穿開襠褲'的孩子"發問。
但是,本屆巴黎車展媒體日(10月2日)上午,在4號館內,記者們大都見到一個手推童車的少婦和童車內口含奶嘴的洋娃娃。而在記者們的微信朋友圈中,也流傳著另一個"兒童車逛展"的照片。
車展上賣車,也是被國內媒體吐槽最多的。仿佛展車旁一旦出現標有價格的"水牌",或者接待觀眾的是某4S店的銷售顧問,就令這一車展"逼格"頓失,"國際"大打折扣。
還是媒體日當天臨近中午,在奧迪展臺上,當記者坐進一輛剛剛發布的奧迪S3特別版,隨后跟進一位手拿i Pad的小伙子。得知是來自中國的記者,他竟能用漢語做簡單的溝通,說自己曾經在北京學習過3個月。他點開i Pad查看后告訴記者,這一配置的車型是4.8萬多歐元。
其實,無論國際車展有多么"高大上",間或還有個別例外的行為,只要參展商、觀眾都開心,不就成功了嗎!(記者 張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