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軍的戰斗序列里有許多光榮的集體,南京軍區“硬骨頭六連”就是其中之一。六連官兵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硬是用刺刀殺出了“硬骨頭”的英名。但是,現代戰爭與過去相比變化巨大,硬骨頭精神還有用嗎?在“硬骨頭六連”迎來命名50周年之際,軍內外專家聚集在一起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硬骨頭六連”硬就硬在有血性。在艱難的戰爭歲月里,“硬骨頭六連”先后出現了多位英雄模范:尹玉芬單身突進敵軍主碉堡連續刺死7個敵人,李恩龍身負重傷仍然率領全排打退敵人多次沖鋒,高家凱拉響最后兩顆手榴彈炸翻撲上來的敵人,用自己的生命掩護部隊安全轉移,這種向死而生的精神至今令人動容。
是的,在那個年代當兵就必須挨得了餓、受得了凍,打得了伏擊、拼得過刺刀,一個軍人沒有血性就無法面對抽刀見血的作戰環境,一支軍隊沒有血性就會被殘酷的敵人消滅。時代在發展,現代戰爭中刺刀和手榴彈變成遠程精確制導武器,面對面的博弈變成非線式、非對稱、非接觸作戰。但不能否認,在信息化戰爭年代,軍人依然需要血性!
雖然現代戰爭不再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體力搏擊去贏取勝利,但雙方軍人精神與意志的較量仍會貫穿武器裝備的使用過程,從而對戰爭勝負產生決定性影響。在雙方武器裝備對比不存在代差的情況下,一支有血性的軍隊更有把握贏得戰爭的勝利。
隨著裝備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在戰后幾次局部戰爭中,美軍發現士兵手中的刺刀已經淪為開罐頭的工具,于是在2010年正式終止刺殺訓練,但此舉立刻引起爭議。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軍事歷史學教授理查德·卡恩指出,刺殺除了訓練士兵做好近戰準備外,主要是為了培養陸軍的勇士精神,這種情況在“文明社會”更有現實意義。
目前,美國陸軍正準備重拾“刺殺”這一傳統訓練課目,目的就是在增強體力、耐力的同時,培養軍人的戰斗精神。而2011年,俄羅斯國防部經過一番爭論,也決定繼續保留刺刀裝置及其訓練內容。
“刺刀見紅”的貼身肉搏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但軍人的血性不能丟。習主席就多次強調:和平時期,決不能把兵帶嬌氣了,威武之師還得威武,軍人還得有血性。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的80后、90后青年,已經成長為我軍的主體,他們的戰斗力曾一度遭受質疑。但事實最有說服力。比如,駐藏空軍某雷達團警勤連官兵90%以上都是90后,這支年輕的隊伍戰斗力就很強,戰術、刺殺操人人優秀,槍支分解結合課目個個達標,應急處突演練90秒內全部到達指定地域。事實上,在軍事訓練、邊海防衛、搶險救災等行動中,這群被稱為“改革開放成果的完全受益者、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和諧社會建設的最初經歷者”的年輕一代,完全表現出了與戰爭年代先輩們同樣的血性。
對于軍人而言,血性的本質就是忠于祖國、敢于亮劍、勇于犧牲和甘于奉獻。但必須強調的是,現代戰爭中軍人的血性內涵與過去相比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一個毫無信息素養、缺乏配合意識和目標觀念的軍人身上,所謂的血性可能會是匹夫之勇、愚人之莽,這樣的“血性”給作戰行動帶來的只會是不可避免的損失。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空間擴大、節奏加快,強調立體攻擊、體系制勝,所以血性還必須與過硬的身心素質、精湛的信息能力和牢固的團隊意識這些關鍵詞緊密相連。
“夫戰,勇氣也。”不管在什么年代里,血性始終是軍人的本性,是軍隊的脊梁,是勝利的基因。沒有血性的人,不能被稱之為軍人,沒有血性的軍隊終將被淘汰。(工程兵學院 房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