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宗明
2月21日,知名主持人王牧笛陪女友打點滴,因不滿護士連扎四針才找準血管,他發微博稱“我也想拿刀砍人”。當晚他刪帖道歉,但風波難止。22日,中國醫師協會公開譴責,要求其所在單位“責令其下課”。23日晚,王牧笛微博上二度表態,稱“深深懊悔”。(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8版)
微博泄憤,卻引燃醫療界的“怒火”,乍看上去,它是偶發的“擦槍走火”,但它能聚訟紛紜,說到底,是因為醫患間信任內耗、殺醫案頻發的循環因果鏈,正制造著群際關系緊張與互信鏈裂縫,而王牧笛的失言,恰恰又觸碰到了這創口。
毫無疑問,作為這起風波的引線,王牧笛“想砍人”的言論,有失妥當:其女友被連扎四針,于個人情感而言,難免因疼生怨;問題是,身為大V,他在兼具私人性與公眾屬性的微博上,揚言要施暴,罔顧其負面影響,這確實失之情緒化。
正因如此,其過激言論剛發出后,就引起輿論嘩然。尤其是,許多醫務人員群情激憤,而中國醫師協會也出來表態,要求其單位“深究其責”。這也不難想見,若對醫療效果不滿意,就動輒采取暴力,甚至是屠刀相向,只會加重社會戾氣,也難免刺激醫師群體的焦慮情緒,致其反應激烈。
事實上,若雙方秉持克制理性,紛擾本可消解:之于王牧笛,他應該了解,靜脈穿刺時,因人血管情況與穿刺者業務水平原因,“一針不見血”并不奇怪。當然,就微博內容看,讓王牧笛感到氣憤的,是就診護士“邊和人聊天邊拔針”,態度傲慢。但即便如此,他大可向院方投訴,或者取證維權,而不應口出惡言。
對中國醫師協會而言,王牧笛言辭雖失當,但終是一時泄憤、沖動表達,連“犯意表示”都算不上,遑論真去砍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王牧笛事后已立馬道歉……基于此,完全無需得理不讓人、窮追猛打,非得逼其下課才罷休。
在此風波中,“責令下課”跟“想砍人”本質上異體同源、如出一轍,都有過分敏感之虞,也無益于糾紛的紓解。在此情境下,構筑對話平臺,營造互諒氛圍,無疑很有必要。像王牧笛致歉信中所說的:希望通過此事,患者及家屬能更多地了解醫務工作者的處境和遭遇,雙方多些理解與溝通。
但也要看到,事態之所以會激化,固然有快意恩仇式表達在“催化”,但究其原因,在于它某種程度上,契合了醫患關系的撕裂狀態——在信息不對稱筑起的“圍墻”中,在互信坍塌的環境里,雙方也失去“有話好好說”的耐心,而多了些依附于慣性想象的警惕,多了些臆斷先行的猜疑。
所以,部分患者面對“連扎四針”式糾紛,才會將“殺醫”作為權利伸張選項;而醫師群體對“殺醫”言論,也反應過度。二者指涉的,恰是溝通渠道的淤塞,比如說,病患即時投訴機制的不彰,醫療效果評價平臺的匱乏等。
而今,王牧笛所在單位方面已介入調查。公眾也希望,此事能以和解、相互包容收場。畢竟,在“殺醫”案高發的時間節點上,消解“殺醫”焦慮,恰需理性對話,而非在“不饒人”姿態中制造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