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以色列國防軍開始利用人工智能系統尋找空襲目標,并進一步運用于軍事行動后勤保障中。分析稱,以色列有關動向,旨在憑借技術優勢,實現自主戰斗和簡化作戰決策,進一步奪取軍事競爭主動權。
報道稱,目前以色列國防軍主要使用兩個人工智能系統參與作戰,但在軍事行動中操作細節仍然保密。
一個是人工智能推薦系統。該系統通過處理衛星、偵察機和無人機獲取的大量視頻、圖像、電子信號和其他軍用數據,就最具軍事價值的目標提供建議,自主選擇合適空襲目標。該系統還能分析空襲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并推薦以最小損害達到相同效果的替代目標,為以色列軍方提供有效、準確選擇空襲目標的方式。
二是名為“火力工廠”的人工智能模型系統。該系統按照軍方核準的目標數據來計算彈藥裝載量、確定空襲目標優先順序、制定時間表,而后給戰機和無人機分配空襲任務,組合實施后續空襲。該系統還能分析天氣、地形和其他影響空襲的因素,以便及時調整計劃,確保在最佳時間和條件開展行動,提升空襲的速度和準確性。
相關人士稱,這兩個人工智能系統的每一個目標和空襲計劃均由專門操作員監督審核,但其中使用的技術沒有受到任何國際或國家層面的監管。支持者認為,先進算法有可能超越人類能力,最大限度減少傷亡。批評者則警告稱,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技術將帶來致命危險。
據報道,以色列人工智能系統在軍事行動中面臨技術故障等風險挑戰,可能生成不正確的建議和決策。以色列或通過系統備份和定期測試方式,將風險降至最低。
近年來,以色列不斷推動人工智能軍事化,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早在2018年5月,以色列在“國家人工智能系統倡議”中明確,將人工智能視為確保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中之重。2019年11月,以色列成立多界聯合的人工智能發展委員會。2022年2月,以色列國防軍首次公布人工智能戰略。以色列人工智能軍事化項目,涵蓋情報分析、指揮決策和武器平臺3個方面。在實戰化運用方面,2021年5月,以色列國防軍利用人工智能系統快速識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移動火箭發射裝置。此輪巴以沖突,被稱為世界首場“人工智能戰爭”。
當前,以色列與伊朗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巴以沖突持續加劇。以色列此時宣布利用人工智能發動空襲,意在對外施壓、形成威懾,維持中東地區強國地位。有分析稱,以色列此舉或將加速中東地區軍備競爭,增加“意外戰爭”風險。(郭秉鑫 劉凱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