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下旬,德國總理朔爾茨對印度進行了36小時的“閃電”訪問,以期在防務和經貿等領域進一步密切與印度的關系,持續擴大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這是朔爾茨就任以來首次訪問印度,體現了德國經略亞太地區的戰略圖謀。不過,受多重因素掣肘,德印雙邊合作前景并不被外界看好。
商談防務合作項目
德國《南德意志報》網站報道稱,2月26日,朔爾茨在新德里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晤,雙方談到軍備合作項目,但沒有說明具體是哪些項目。印度外交秘書克瓦特拉透露,兩國領導人就防務合作進行了多層次討論,主要集中在技術轉讓、共同設計和開發軍事硬件,以及兩國工業、企業可以做的具體事項。朔爾茨明確表示,擴大軍備合作沒有問題,德國技術質量得到印度合作伙伴的高度認可。莫迪強調,安全和國防部門仍有可開發的潛力。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政府正在尋找合作伙伴建造6艘新型潛艇,德國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將是不錯的選擇。根據印度75I潛艇采購項目,印度計劃建造6艘采用“不依賴空氣動力系統”、可發射“布拉莫斯”巡航導彈的常規潛艇。來自法國、德國、俄羅斯、韓國和西班牙的5家公司參與競標,但由于印度提出苛刻的技術轉讓附加條件,部分公司選擇放棄競標。
英國路透社稱,這一海軍項目是西方軍事裝備制造大國德國,讓印度擺脫對俄軍事裝備依賴的最新嘗試。此外,“德國之聲”網站稱,朔爾茨此次訪問印度的目的,是加強兩國在安全和防務領域的合作,以應對一系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德國軍工企業也將從與印度達成的價值數十億歐元潛艇交易中受益。
提升經貿伙伴關系
除高調推進與印度的軍事合作外,德國也力圖通過朔爾茨此次訪問,進一步強化雙邊經貿關系。
一方面,尋求加強企業合作。據“德國之聲”報道,朔爾茨此次率領商業代表團一同前往。代表團包括西門子和思愛普等12家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以及德國中小企業協會負責人。德國是印度在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且一直穩居印度全球十大貿易伙伴之列。朔爾茨在會見莫迪后表示,印度和德國之間的合作非常重要。目前,約有1800家德國企業在印度開展業務。朔爾茨在記者會上表示,應增加這些公司在印度的投資。
另一方面,尋求簽訂自貿協定。歐盟和印度曾在2007年至2013年兩度就自貿協定進行談判,但均以失敗告終。朔爾茨表示,他希望歐盟和印度的自貿協定取得進展。路透社稱,歐盟和印度2022年重啟自貿協定談判,目標是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談判。對歐盟來說,這符合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接觸的戰略。此外,兩國領導人還討論了氣候變化問題,商業代表團成員簽署了風能、太陽能和綠色氫能領域的協議。
缺乏深化合作動力
總的來看,朔爾茨希望通過此次印度之行,以軍事合作和經貿往來為抓手,設法拉攏印度,推動自身發展。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專家瓦格納稱,朔爾茨試圖通過主動接觸以及對印度的充分理解,將新興大國印度拉到西方陣營。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德國極力示好,但德印未來合作前景并不樂觀。
軍事合作面太窄。目前,印度與德國的軍事合作契合點較少、適配性不強,很難通過“點”的合作帶動“面”的提升。以潛艇項目為例,印度當前對法國潛艇技術依賴相對較強,近年來大力推動潛艇國產化,其關鍵步驟均在法國指導下進行。除法國外,韓國在印度6艘新型潛艇招標中也占據一定優勢。未來,德國能否撈到印度潛艇項目這塊“肥肉”,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經貿合作存堵點。盡管朔爾茨此行帶領的經濟團隊聲勢浩大,但相關經貿項目未來能否落實仍存較大疑問。路透社評論稱,盡管德國政府有意愿,但對于德國企業來說,監管和貿易壁壘使印度成為一個難以攻破的市場,這一點從德國主要汽車制造商不在隨行代表團中不難看出。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評論道,很多德國企業不想在印度投資,“手續繁瑣、關稅不一致、稅費太高以及嚴重的官僚主義,讓他們對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持批評態度”。關于印度與歐盟的自貿協定談判,外界普遍認為,今年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朔爾茨此次訪印,是德國加快向亞太地區滲透、持續“刷存在感”的最新例證。德國媒體近日表示,德國政府發出信號,準備在“印太”這個已成為世界上地緣政治最重要的地區進行軍事介入。德國進入“印太地區”在展現實力的同時,也體現出新的戰略定位,未來發展動向值得持續關注。(章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