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一代航母”效果圖。
在近日舉行的第27屆歐洲海軍展上,法國展出的“新一代航母”模型引起外界關注。回顧法國的航母發展之路,可謂幾經波折。“新一代航母”模型亮相,結束了關于法國下一代航母設計的爭議,顯示出法國強化海上力量的愿望。
獨立發展與“非核”之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法國放棄購買或租賃的做法,自行設計建造了克萊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這是一型小型航母,排水量僅3萬噸,采用斜直兩段式飛行甲板,可搭載40余架艦載機。克萊蒙梭級航母首艦“克萊蒙梭”號于1961年11月服役,此時美國已經開始建造核動力航母。該艦服役后,法國一度考慮建造一艘核動力航母,但由于發展核動力困難重重,一時難以作出決定。
經過反復研究,法國最終確定建造核動力航母。首艘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于2001年入列,滿載排水量4萬噸,較克萊蒙梭級航母噸位進一步增大,甲板可用面積也更大,艦載機數量卻減少了30%(不足30架),嚴重制約其空中作戰能力。同時,由于“戴高樂”號航母采用彈道導彈核潛艇使用的小型核反應堆,總輸出功率較低,使得航母最大航速僅有27節,甚至低于克萊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的最大航速(32節),因此被稱為“最慢”的核動力航母。
面對“戴高樂”號航母的問題,法國對于是否堅持發展核動力航母產生動搖。2004年,法國時任總統希拉克宣布放棄核動力,計劃建造一艘中型常規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7.5萬噸。理論上,這艘航母的最大航行時間、運載能力完全滿足法國海軍需求,但由于在甲板布局和彈射技術方面沒有明顯突破,綜合性能與同期的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相差甚遠,這一計劃遭到擱置。
“新一代航母”突破傳統
2018年,法國首次提出“新一代航母”計劃,并轉向采用核動力方式。2020年10月,法國海軍正式確定“新一代航母”建造計劃,并表示其性能較“戴高樂”號航母將有較大提升。
此次海軍展上展出的法國“新一代航母”模型顯示,這是一艘核動力中型航母,滿載排水量7.5萬至8萬噸,艦長310米,甲板面積1.7萬平方米。同時,由于核反應堆總輸出功率更高,該航母得以在甲板布局、航速及艦載機方面進行優化。
據介紹,“新一代航母”將裝備兩臺K22型核反應堆,單堆功率較“戴高樂”號航母上的K15型反應堆提升約46%,大幅提升總輸出功率。同時,艦體采用穿浪艏設計,艦艉增設傾斜突出部,延長了水線長度,使得艦體阻力大大減小,航母最大航速可達到30節,解決了“戴高樂”號航母一直為人詬病的航速過慢問題。
甲板布局方面,與“戴高樂”號航母配備2條蒸汽彈射裝置不同,“新一代航母”最多可安裝3條電磁彈射裝置,配備2部升降機,大大提升艦載機的出動效率。
艦載機方面,“新一代航母”將搭載30架至40架艦載機,雖然較“戴高樂”號航母的艦載機數量沒有明顯增多,但勝在性能更先進,預計將包括“陣風”M戰斗機、美制E-2D“鷹眼”預警機、NH-90直升機和法德聯合研制的第6代戰斗機等,同時還有一定數量無人機,使得航母總體作戰能力大幅提升。
強化海上力量優勢
盡管“新一代航母”模型與最終建成的航母在設計上可能將有出入,但還是具備較高的參考價值,從中亦能看出法國航母及其海上力量發展走向。
“新一代航母”是法國海軍“獨立自主”發展思路的產物。此前,外界曾質疑法國能否完成新核反應堆的研制,隨著K22型核反應堆的首個部件(試驗件)在法瑪通公司勒克魯索工廠開工建造,法國已經證明在自建大型核動力航母方面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無法自主研制的設備,如電磁彈射裝置、艦載預警機等,法國采取從國外引進的方式,展現出靈活務實的態度。
作為歐洲唯一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法國有意通過建造“新一代航母”強化其海上力量,進而獲得在歐洲事務上更大的話語權。法國表示,不排除建造兩艘“下一代航母”的可能性。這意味著法國將組建雙航母編隊,同時提升在地中海和北海的制海權,其未來動向值得進一步關注。(沈淼 張紫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