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堯學一直十分關注人才培養問題。他曾先后在清華大學、國家教育部工作,現任中南大學校長。關于創新型人才培養,他說:“大學要給學生思考和成長的空間。”
記者:在人才成長過程中,大學教育的作用在哪兒?
張堯學:大學四年,是人生旅途和夢想起飛的四年。人生發展的許多重要東西都要在這里打下基礎。“什么是大學?為什么上大學?怎么樣上大學?”這是每年開學典禮上,我都要問學生、希望他們思考的三個問題。
我認為,大學與中學是不一樣的,大學更強調邏輯思考、理性批判,更強調個性張揚和特色發展。大學要幫助學生樹立獨立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好的教育要能激發學生的潛力與創造力,讓他們有把夢想變成現實的沖動,并培養他們把夢想變成現實的能力。而這需要學校適當精簡課程,給學生獨立思考和成長的時間與空間。
記者:不怕學生不好好利用這些自由時間嗎?
張堯學:通過精簡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空間的同時,學校和老師必須要做好指引和支持工作。中南大學的做法是,推動實驗室24小時向本科生全面開放,建立完善多級創新訓練平臺和模擬創業平臺、鼓勵學生多參加與自己興趣有關的俱樂部活動。只有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心、寬松、開放的學習科研環境和支持平臺,才能使其有條件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升華自己,理想與創造才會在他們心頭生發。
在大學階段,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感到自己是獨立的、自由的,要讓他們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問題、做自己的事、嘗試自己要走的路。要容許學生們犯些小錯,他們還年輕,犯了小錯誤還可以改正,等他們步入社會后再犯錯誤,成本會大得多。
此外,學生們進入大學既要學知識,更要提高能力。學會活用知識才有力量。有人說知識是力量,這是片面的,圖書館有很多知識,但是如果你不會使用它,沒有掌握它,它就不能變為生產力。所以在大學里要教學生學會如何使用知識、掌握知識,就像一個人要穿過原始森林,重要的是不僅要給他一袋干糧,而且還應給他一支獵槍。
記者:在提高學生能力方面,教師怎樣做最有效?
張堯學:一方面,必須讓課堂發揮主力作用。課堂學習要成為一種享受,知識只有被學生充分吸收了才能升華,才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才能讓他們不逃課。所以,老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非常重要。在中南大學,我們讓最好的老師回歸講臺,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帶到課堂,讓學生享受最優質的教學資源。同時,要求老師全面創新教學方法,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啟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全力培養學生的判斷、思考、提問能力。
另一方面,學校必須讓學生們找到尊嚴與幸福感。我發現一個問題,長期以來在高校的工作運行過程中,學生往往最為弱勢,受到委屈也無處投訴。針對這一現象,每年開學典禮上我都會告訴學生,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通過郵箱寫信給我,郵件在我們的系統里是刪不掉的,我會親自一一答復。同時制定規章,明確各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只要有一個投訴,就扣年終獎,各部門對投訴處理得不好還要再扣。此舉立竿見影,迅速扭轉了機關作風,確保了學生在校園里不受氣。
記者:為何如此重視學生受不受氣的問題?
張堯學:學生受氣沒人管,會在他們心里形成一種弱者文化,缺少尊嚴、主人翁意識與反抗力。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的學生終究有一天要走向社會。對他們來說,在學校里被關懷、被重視、有尊嚴、找到歸屬感了,心中才會充滿正能量,才會回報給國家和社會以正能量,做人做事才會有主見、有責任、有風骨。(本報記者 羅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