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教育一再出現,不僅是教學理念的問題,更是教育監督體系的缺失,也是對學生權益的輕視。
體罰教育歷來為大眾所詬病,然而體罰現象卻屢禁不止。近日,云南省巧家縣東坪鄉中心學校13名學生編孝歌罵老師,被老師用電線抽打、腳踢3小時;山東濟寧一名初中學生因插銷忘插,被罰跑26圈得了氣胸。孩子淘氣犯錯是正常,老師過度體罰是失常,關鍵在于教育理念問題,教師應正確看待并妥善處理學生的錯誤。
體罰教育折射出我國傳統教育理念的 “過于嚴苛”之處。所謂“嚴師出高徒”,初衷是讓學生吸取教訓,但體罰手段卻與“嚴”之實義相悖。以愛之名體罰學生,相反會激起逆反心理,教育效果不佳。況且,如何定義“嚴”字?宿舍打掃衛生插銷忘插被罰跑,衡量學生犯錯的標尺何在?學生對老師不敬,老師就可以使用暴力?這究竟是教育還是泄憤?以嚴師為名,行體罰之實,愧對教師二字。
教育不應以罰代教,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忽略了教育本身的責任和意義。有人說“不打不成器”,相信每位老師心中都有一把評判對錯的標尺,但錯誤不是絕對的,“成器”的標準也同樣,把孩子塑造成“教育格子”里培育出來的“標準化豆芽”,磨滅的是學生寶貴的個性。
真正的優質教育,一定是百花齊放的。著名哲學家斯賓諾沙說過:“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征服。”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體罰教育一再出現,不僅是教學理念的問題,更是教育監督體系的缺失,也是對學生權益的輕視。極端體罰案例往往在農村地區出現,一方面由于師資力量匱乏,老師們管理班級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也與農村地區教育觀念、文明觀念等相對落后有關。
常說教師是園丁,澆灌花朵更需正確的教育理念,以愛的力量來引導學生,以溝通的方式替代處罰。同時,家庭教育要跟上,學生應提升自我保護意識,教育部門也應加強對學校教育的監督管理、對師資隊伍的嚴格要求。(徐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