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4日公開發布《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金等行為的規定》,針對少數教師利用職務之便違規收受禮品禮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等財物等行為設立6條“紅線”(7月15日《寧波日報》)。
現在社會上對師德議論較多,對6條“紅線”涉及的行為更是“怨聲載道”,問題可能出在少數人身上,但損害的卻是教師的整體形象,害莫大焉。尊師有很多表達方式,一旦牽扯到金錢和利益,就很容易走形變味。老師收受家長禮金和好處,本質上跟領導干部受賄沒什么區別,在反“四風”的大背景下,教師隊伍正本清源乃必然之舉。
手中握有“權力”,就很容易成為利益相關者“公關”的對象,教師也一樣。作為一種特殊的行業,教師引領和凈化社會風氣的職責和力量不小,應當學會對“盛情”說不。而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事實表明,禁令常會被突破。6條“紅線”標注明確,要真管用,還得看落實。像加強師德教育,純潔師生關系,讓家長相信即使不送禮,老師也能一碗水端平;學校和主管部門應切實負起監督職責,嚴懲和清理違規收禮的“害群之馬”和“有毒土壤”;家長也要認識到,靠金錢籠絡孩子跟老師的感情,一時可能會讓孩子得利,長遠卻會害了孩子,等等。(毛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