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元月,胡權認真地跟兒子談了一次:“人長大了總要自立,我們已經給了你一個起點,希望以后你能自己去努力。”兒子不滿地說:“我沒說不自立,放心,春節過后我就走!我要到沒人知道我的地方。你們不要找我,你們也找不到我。”
王霞聽出了不對勁,她勸兒子冷靜,要心平氣和地看待爸爸的建議。但胡權對兒子的不滿沒放在心上,他告訴妻子:“既然我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就該尊重他,讓他流汗、流淚,在無人撐傘的雨中奮力奔跑……”
春節過后,胡立偉顯得非常猶豫。胡權便硬著心腸問他打算什么時候走。兒子依舊嘴硬:“放心,我肯定走!你們這個家有什么待頭!”但他就是不行動。母親已經為他聯系好了在北京的一位老同學,但兒子還是遲遲沒有出發。王霞理解兒子,他的社會活動、社交方面能力很弱,出去闖蕩的決心難下。但胡權不這樣看,身邊有太多的啃老族,讓他認為父母不能心軟,只有對子女“狠”一點,才能早一點讓他們自立。
4月的一天,胡權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希望你能早一點邁出自立的腳步。準備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我也不再催你,你什么時候走自己決定。”兒子開始變得沉默不語。胡權竊喜,看來兒子還是很有自尊心的,他在積攢勇氣,做最后的決定。
果然,1個月后,胡立偉向家人宣布:“我要去北京了,混得不好,我不會回來的。”當得知媽媽和姐姐要送他上火車時,他說:“我不想看到你們的眼淚,我要一個人走!”兒子沒有跟胡權告別。胡權堅信自己的決定沒有錯,他一直用寬松的方式教子,讓兒子的日子過得太舒坦,必須讓他自己出去闖才能成長,他相信,兒子很快就會理解他的苦衷。
10年悲情尋子,反思教子方式欠缺
不料,兒子一走便再無消息。王霞開始擔憂,胡權則樂觀地勸妻子:“兒子一定在咬牙努力,等他的情況穩定后會聯系我們的。”可是半年過去了,胡立偉仍沒有音訊。胡權仍勸妻子:“或許等他小有成績了就會聯系我們。”但這時他已經底氣不足,不管兒子多想混出個人樣給父母看,至少會報個平安,但兒子連這點都不肯做。難道兒子還沒理解他的苦衷,真的在怨恨他們嗎?他的心變得很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