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來,那個在中國被稱為“個體戶”的職業,在美國是如此受人崇尚,美國人甚至把不依靠別人發工資生活(not live paycheck by paycheck),稱之為經濟上獨立(financially independent)。
其實,在一個缺乏平等意識、平等傳統的社會,人們輕視的不僅是無單位、無組織單槍匹馬獨立謀生的個體戶,更是把不同行業不同職業分為三六九等高低貴賤。中國國內媒體至今還時不時地進行各職業社會地位排名。“低級勞動者”的價值和才能更是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承認。
還記得2004年的春節晚會上,小品《婚禮》中,主持人李詠的一句“一個賣西瓜的,哪來那么多理……”,語氣中透出的不屑和輕視讓我至今仍以為,主持人是從不吃西瓜的。國人對歧視賣瓜的、鄉下人、大兵、民工、殘疾人早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這種輕視語言如果發生在美國電視臺,后果會如何?
也還記得幾年前,北大畢業生賣肉引起的那場軒然大波。試想一下,如果那位畢業生賣的不是肉而是護膚品,大概也不會有人大驚小怪。在國人眼里,賣護膚品比賣肉“檔次”“地位”高些,不至于像賣肉那樣太掉北大畢業生的“價”。據說,那位向世俗勇敢挑戰的年輕人,已把他的“眼鏡肉店”發展成多家連鎖店。
曾從某英文報紙上讀到過一篇報道。加州某地一位美國婦女,因開辦婚姻介紹所而聲名遠揚。據說,此女對男女戀愛婚姻有一種特殊的“第六感覺”,經她介紹的成功率極高,不少好萊塢影星也找上門來請其幫忙,許多經她介紹而成的男女更是對她感激萬分。
比起某些教授“做一些連自己都不真感興趣的研究,寫幾篇自己都不愿再引用的文章”,那位“媒婆”的“讓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志向是更高還是更低?常言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然而,鴻鵠又焉知燕雀之志哉?再說,誰是燕雀,誰是鴻鵠,還真說不準。當然,這世界也正因為既有鴻鵠又有燕雀才熱鬧多元。
今年40歲的華裔蔡明昊,在美國出生長大,畢業于耶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蔡明昊的祖父和父親都為耶魯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蔡明昊并未按家人的希望,成為工程師或科學家,而是選擇了他鐘愛的廚師行業。開餐廳、上電視,獲得了美國主流社會的高度認同和贊譽,被譽為美國餐飲界有史以來最杰出最成功的華裔廚神。
三千六百行,行行出狀元。天生我材必有用!當“人從事的工作決定人的身份、社會地位”這種陳舊觀念不再左右人們的思考時;當整齊劃一的價值取向不再影響人們的選擇時;當現代社會使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嘗試不同的工作時;當學校教育不再是簡單的“專業培訓”時;當有知識有天賦不僅僅是有書本知識有學業天賦時;當成功成才不再只是當“哈佛女孩”、做“高知”“白領”時;也許,中國的教育才會真正走出誤區;也許,我們才會真正理解美國孩子的那句口頭禪“I am special!(我很特別!)”;我們才能真正看清每個孩子的天賦與才能;我們才會真正懂得每個個體生命的獨特與美麗;我們才會真正發現天地原來如此寬廣!
動畫片《木蘭》中,木蘭的父親對木蘭說:“樹上開的花,每一朵都是獨特的。你可能是最晚開的那一朵,可是一定是最漂亮的。”
真想對天下父母說一聲:你的孩子有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