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和焦慮“和平共處”(華蓋供圖)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壓力導致了抑郁、憂郁、悲觀、失望、身心疲憊不堪等問題。而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是當前人們面臨的共同課題。如何看待壓力,如何了解自身的焦慮情緒和悲觀思維,值得每個人探討和學習。
焦慮也有積極作用
現在很多人都談心理壓力,其實壓力這個概念是從物理學衍生而來的,比如潛水時水會給人壓力,扛東西時也會感受到肩上有壓力。而心理壓力比物理壓力更復雜,它是無形的,會讓人不幸福,甚至抑郁。心理壓力更多跟人的性格和主觀感受有關,與人們對一件事情的認知、理解、應對方式有關。也就是說,不同的人對壓力的反應不一樣,心理學就此衍生出壓力易感性和焦慮易感性兩個概念。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一般把人分為兩種。第一種人比較樂觀、外向,心理韌性比較強,對任何事都舉重若輕,不管遇上多大的事都能睡得著,可以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抗壓力特別強。第二種人抗壓能力相對較差,睡眠不太好,有一點小事就會“自我卷入”,也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名義看得特別重,被稱為高焦慮型的人。打個比方,假如明天是三八婦女節,單位要評選“三八紅旗手”,高焦慮型的人晚上就可能睡不著了。
很多人覺得,焦慮是恥辱的、不健康的,甚至是一種疾病。所以,有人用一輩子來同自己的焦慮作斗爭。但從心理學角度看,焦慮和樂觀都是心理應對策略,而不是缺陷。樂觀也是一種應對策略。比如明天要考試了,有人特別相信自己,覺得自己肯定行,吃飯睡覺都不耽誤;有人卻容易往壞處想,吃不香睡不著,深感焦慮。研究發現,焦慮的人也有積極的力量,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焦慮有3個好處:第一,焦慮的人事先把事情想得特別壞,萬一發展得不那么好,他不會太憤怒。而樂觀的人把一切想得太完美,一旦出岔子就會很生氣,結果可能導致高血壓、心臟病等。第二,焦慮的人往往未雨綢繆,比如明天要考試、答辯、面試、見客戶等,他會覺得沒把握,頭天晚上就會格外用功,查漏補缺。正因為他們比樂觀者投入得更多,對錯誤的估計更足,因此更不容易出現意外。第三,焦慮的人能遠離意外。比如開車,這些人會格外小心,看到遠處有人就會早早踩剎車,更不會酒后駕車。由于做決策時偏向保守,他們不容易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