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董偉)“我希望這是兒童節給孩子們的一個好禮物。”在今天的新聞通氣會上,衛計委藥政司司長鄭宏說。在他面前擺著的是一份嶄新的紅頭文件——《關于保障兒童用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該文件經國務院同意,衛計委和發改委、工信部、人社部、食藥總局、中醫藥局6部門聯合印發。其中提到,對部分臨床急需的兒童用藥,建立專門通道以便申報審評,鼓勵企業優先研發;對臨床必需、易短缺、用量小的藥品,綜合采取價格、采購扶持及定點生產、儲備等方式確保供應;總結臨床用藥經驗及安全用藥數據,形成行業共識,制定兒童用藥指南。
這被認為是一份極具現實意義的文件。當前,我國兒童用藥適宜品種少、適宜劑型和規格缺乏、藥物臨床試驗基礎薄弱、不規范處方行為和不合理用藥等問題比較突出,亟待采取措施予以解決。這份文件恰為此提供了助力和依據。
兒童常被稱作“小大人”,但在用藥上絕不能簡單視為縮小版的成人。目前,許多藥品說明書中僅有“小兒慎用或酌減”、“謹遵醫囑”等描述,缺少明確的兒童適應證和用法用量,也未明確標注不良反應警示等信息,臨床醫生只能憑借臨床實踐經驗用藥。
一些兒童家長缺乏科學用藥常識,對于沒有兒童適宜劑型、規格的藥品,往往簡單根據個人用藥經歷自行決定減少藥量或改變給藥方式,不但難以準確控制服藥劑量,影響藥物療效,也帶來了用藥風險。
此外,一些貴重藥品,例如注射用藥等缺少兒童適宜規格,每次只能將成人劑量、規格的包裝進行重新拆分,“一管用半管、一針用1/4,用的少、扔的多”,既造成浪費,又增加了藥品費用和患者負擔。
“根據北京兒童醫院(全國最大的兒童醫院)的院內調查,現在,專門為兒童用的藥物不到10%,適宜兒童用的藥物不到50%。這說明問題還是相當普遍的,也印證《意見》出臺的必要性。”鄭宏說。
據悉,《意見》從鼓勵研發創制、加快申報審評、確保生產供應、強化質量監管、推動合理用藥、完善體系建設、提升綜合能力等環節,對保障兒童用藥提出了具體要求。
鄭宏還強調,兒童用藥生產將得到價格、醫保、采購等相關政策扶持;同時,兒童適宜劑型、規格將按規定及時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以鼓勵企業積極組織生產。